鲁政委:"一带一路"市场潜力有多大?
时间:2023-08-14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中美贸易摩擦后,我国出口在美国市场份额下降。此时,我国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且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出口的增长有效抵补了对美国出口缺口。

借鉴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的经验,一个经济体在其进口占比达峰时通常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其人均不变价GDP位处于20000-33000美元之间;二是尚处人口红利期,其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劳动年龄人口尚未达峰;三是处于产业承接进程深化期,对应FDI存量与GDP之比位于0.5-1.5之间。

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发展程度不一,本文将2017-2022年人均不变价GDP低于20000美元的经济体纳入“新一带一路”范围观察,大约包括126个经济体。数据显示:第一,2017-2022年“新一带一路”人均不变价GDP为3949.6美元,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二,“新一带一路”拥有年轻的人口结构,正处于人口红利前期;第三,“新一带一路”FDI存量与GDP之比仅为0.36,尚处产业承接初期。

由此,伴随“新一带一路”产业承接活动持续推进,其进口量应该会大幅增长。按照人均不变价GDP推算,“新一带一路”经济体进口占比最早于2050年前后达峰,最晚于2062年前后达峰,分别对应着22.2%和24.2%的进口占比;按照劳动年龄人口不变价进口值推算,进口占比达峰时“新一带一路”进口规模有望达到28万美元(2015年不变价),对应着其进口年复合增长率在5.5%-8.1%之间。

自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出口地理格局进入重塑期。我国对美国出口市场依赖度由2017年的19.0%下降至2023年1-6月的14.4%。与此同时,伴随“一带一路”共建活动持续推进,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出口市场依赖度则由2017年的37.8%上升至2023年1-5月的46.2%。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出口活动的支撑下,我国出口在全球仍然维持住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本文将分析“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市场的潜力。

一、“一带一路”对美国市场的抵补效应

以特朗普政府对我国发起贸易摩擦为分水岭,中美双边关税不断抬升。其中,美国对我国关税水平由2018年1月1日的8%上行至2019年9月1日的21%,此后虽有下降但仍维持19.3%的高位。在高关税影响下,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在多数时间低于我国对美国以外地区的出口增速,对美出口成为我国整体出口增速的主要拖累项。

在高关税的影响下,美国自我国进口订单转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地,与我国以外供应商构建了更为紧密的联系。结合美国进口来源地观察,美国自我国进口占其进口总值的比重由2017年的21.4%下降至2022年的16.4%。2023年2月,墨西哥、加拿大超过我国成为美国第一、二大进口来源地,我国对美国出口市场份额为15年来首次从第一位跌落。

分产品看,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产品订单转移现象较为普遍。在被加征关税的产品中,计算机和电子、半导体产品订单转移至中国台湾地区,汽车零部件订单则主要转移至墨西哥,家具则主要转移至越南等地。在被加征关税的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美国自中国大陆进口占比由2017年1月的35.0%下降至2023年5月的11.0%,同期其自中国台湾地区进口占比则由2017年1月的3.0%上升至2023年5月的12.0%。再如被加征关税的汽车零部件,美国自己中国大陆进口占比由2017年1月的13.8%下降至2023年5月的11.6%,同期其自墨西哥进口占比由2017年1月的34.2%下降至2023年5月的38.0%。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出口在美国市场份额下降时,我国出口在全球的份额却维持了相对的稳定性。2017-2022年,我国出口在美国市场份额下降了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份额却稳中有升,由2017年12.8%上升至2021年的15.0%,为1948年有数据以来的历史最高值。2022年这一份额虽有下降,但仍高于疫情前和中美贸易摩擦前水平。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出口增长是稳定我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份额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我国对“一带一路”出口同比增速在多数时间高于对美国出口增速。

二、“一带一路”市场潜力:国际经验

对于产业承接地而言,产业承接也是需求创造的过程。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承接过程中,产业承接地城镇化率和居民收入水平随之提升,本土市场的有效需求得以激发。同时,伴随产业承接地融入进全球一体化生产过程,其中间品进口需求也得以创造。数据显示,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日本和德国作为主要产业承接地,其在全球市场中的进口份额由由1948年的3.3%持续上升至1960年的10.7%,并于1961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主要进口来源地。20世纪60-80年代,东亚“四小龙”进口份额则由1960年的2.2%上升至1980年的4.9%,随后于1996年攀升至10.6%的高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10年前后,中国大陆为全球产业主要承接地,期间其进口份额由1980年的1.0%上升至2010年的9.0%,随后于2021年录得11.9%的历史高位。

2000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进口占全球进口总值的比重(下文简称“进口占比”)由2000年的25.2%上移至2009年的32.6%,随后稳定于2010-2020稳定在31.0%-32.5%水平。站在当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