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对28岁的豆豆来说是特别的。她从云南大理飞行两千公里,第一次来到上海。
她骑着自行车,在婆娑树影下,穿行大街小巷,发现不同的气息与文化元素附着在上海的每一条马路,如同夏日万花筒。
马路是解开城市魅力的密码。在老洋房扎堆的南昌路,梧桐树下是热烈的市井烟火气,一抬头或一转身,就能看到一些“花花补丁”,那是95后艺术家罗盛天用毛毡制成的花朵修补城市角落的艺术计划。
遍布咖啡馆的永嘉路,空气里也飘着咖啡香。她在进贤路上的杂货店流连,穿过长乐路上的一间间酒吧,又去到淡水路,发现诗歌铺成了一路风景,诗句散落在咖啡店、花店的橱窗上,又或是空调箱、垃圾桶上。在一扇玻璃窗上,她读到一句:“当花学会照镜子/世界就盛开了/另一朵花”。
入夜时分,她坐在永安百货大楼前的观众席里,听着古典音乐、爵士乐、流行音乐在百年大楼的露台上、楼宇之间此起彼伏地上演。演出场地周边,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摇着蒲扇的老人、穿着时髦的年轻人,以及那些步履匆匆的人,都因音乐而驻足停留。那个夏夜,是她对上海初次记忆的美好一幕。
豆豆所参与的,是小红书在上海发起的“马路生活节”。这是一场跨越11天、由200多场活动组成的“城市生活实验”,也是小红书在成立十周年之际,献给上海的一封情书。
8月3日至13日,“马路生活节”覆盖上海近40条马路,从街边音乐会、路边艺术展、摄影展,到潮流运动、纳凉集市、小马路逛吃之旅、路灯音乐节、下班音乐闪送,这场无处不在、散落于城市街巷的生活节,撬动起人们对马路和城市生活的全新探索。
“马路生活节”总负责人雷拉认为,马路是城市人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一个地理单元,马路虽小,却是一个路口接着一个路口,“我们并不想做一个城市里的奇观,而是希望跟大家的附近发生更深刻的关系。”
马路是城市的经脉和灵魂。马路之于上海,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舞台,也是城市人文细节生长的土壤。一条条不同风貌和历史的马路和周围的建筑汇集起来,再加上生活在马路上的人们,才串联成一幅真切的上海城市生活图景。
“马路生活节”要做的,就是让一切人文活动自然地发生在马路上。在11天里的每一个时刻,从清晨到黄昏,从弄堂口到江边,从下班途中到马路的任意角落,随时邂逅艺术、潮流与音乐。
Citywalk,从平凡处看到不凡
今年,Citywalk刷屏朋友圈,各大社交平台都是与之相关的笔记和视频。“马路生活节”的基因里,自然也带着Citywalk的概念。
“其实在2020年的十大生活趋势里,小红书就提出了Citywalk这个概念。”雷拉说,那时候小红书作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分享平台,已经能看到许多关于Citywalk的笔记,其中很多都是来自上海博主分享的行走路线。
这几年,Citywalk的笔记数量不断攀升,覆盖到广州、香港、成都、重庆等城市。去年,小红书社区关于“Citywalk”的搜索指数增加了5倍以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年轻人加入Citywalk的行列,用脚步来观看城市,了解生活的附近。
在筹备“马路生活节”期间,雷拉在上海住了一个月,为了制定“小马路逛吃之旅”的地图,她与团队每天要步行十公里,一边测算制定合适的路线图,一边偶遇很多具体的、热闹的场景,“比如加班后的深夜,街边小店依然开着。城市的生态或是小店比较丰富的时候,会给住在这里的人更多的安全感。”
香港中文大学讲师黄宇轩曾在《香港散步学》里写道:“只要张开眼去看,必能从最平凡的城市角落,看到不凡。”他将香港的十条散步线路,以及自己对建筑、空间、社区、文化的研究融入书中。他的“散步学”有一个理论化的阐释——生活在城市里人要学会“开眼”,学会在行走中穷尽一片空间里所能遇上的一切,觉察眼前的空间,享受看到变化的趣味,在遇上各种事物时,脑海里要持续涌出想象力和知识,而不仅仅是“看到”。
小红书旅行博主“偶尔散步的鸦”,是一位多年Citywalk的践行者。她在澳门读硕士,修的是城市人文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毕业论文也与散步相关。每个星期,她都会在澳门散步,每次步行三至五公里,最多时会走到八公里。
“城市处处是课堂,走在城市里,教会你的东西一定比光看书多。”她在行走时总是一个人,不看手机,不听歌,动用所有感官去完成步行这件事,感受活在当下的状态。她会闻着小吃店的味道,邂逅一家很不错的小吃店。听着路边嘈杂的声音,听着路人谈论澳门的话题,把所有看到听到的一切,都视为城市在那一刻跟自己的紧密连接。
除了个人在城市间溜达穿梭,还有人专门策划组织Citywalk活动,比如“疯狂建筑行走”。这是一个由建筑设计师组成的团队,从2015年起带着城市里的人开始行走,今年3月入驻小红书,迅速累积起人气。
“疯狂建筑行走”做Citywalk已经八年,他们用建筑的视角组织爱好者一边行走一边看城市建筑,每一位带队者都很专业,有时是高校建筑系博士或老师,有时是在职建筑师,带队者以专业视角为爱好者分析城市的特点、历史文脉,又带着他们用建筑化的方式看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小红书上,他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