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尽管承受了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等诸多外部不利因素的压力,但在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的背景下呈现触底反弹,发展质量稳步向好。与此同时,上半年的主要经济运行数据也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回暖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复苏进程尚不平衡,宏观政策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稳固经济复苏基础、支持经济平稳增长。
上半年宏观经济企稳回升
经济增速反弹,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2023年上半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比第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较2022年全年回升2.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6.3%,增速较第一季度上升1.8个百分点。从季调环比看,第二季度实际GDP增长0.8%,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显示经济保持恢复向好态势。考虑到各种积极因素逐步累积,202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预计能够实现。
“三驾马车”齐发力,为经济恢复增添动能
受益于防疫转段后消费场景激活、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改善,我国消费水平整体复苏。2023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7.2%,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大多数消费项目明显改善,限额以上18类商品零售额中16类同比回升,其中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收入更是同比增长21.4%。可选消费初现趋势性好转,汽车销售两年复合平均增速从2.1%上升至6.1%。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7.5%和10.5%。出行类消费增势较好,营业性客运量同比增长56.3%,铁路、民航、公路客运量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23年“五一”假期国内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1%和129%,均超出2019年同期水平。
在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保持高位、外商直接投资基本稳定的共同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企稳。上半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2.6%,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其中,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2%和6%。在“保交楼、稳民生”政策带动下,房地产投资降幅有所收窄,上半年同比下降7.9%,较2022年全年跌幅缩小2.1个百分点;房地产竣工面积增长19%,较2022年有显著改善(2022年较上年下降15%)。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037亿元人民币,同比略降2.7%,但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5.9%和7.5%,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结构趋于优化。2023年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主要围绕“十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进行,从新开工项目、拟建项目计划总投资等指标看,后续扩大投资还存在较大潜力。
面对出口市场多样化调整、世界经济缓慢下滑的共同影响,中国出口展现出较强韧性,整体表现平稳。受外需转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等多重因素影响,上半年我国美元口径的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2%。尽管如此,在全球贸易基本处于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贸易顺差仍达到4087亿美元,同比增长9.7%,出口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出口型经济体(越南、韩国出口同比均下降约12%)。我国出口韧性较强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成为拉动出口的重要动力;二是中国企业积极拓展东盟和“一带一路”市场,发掘出口增量;三是中国出口产品沿价值链不断攀升,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较快。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企稳复苏注入新动力
服务业景气度回暖,推动第三产业整体复苏。2023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第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较2022年第四季度增速回升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6.1%,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从子行业看,疫情期间受冲击较大的住宿和餐饮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增速较快,推动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7%。从行业景气度看,6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8%、业务活动预期指数60.3%,其中航空运输、邮政快递、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发展信心较强。
高技术产业增势良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2023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3.9%,分别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8.0个和10.1个百分点;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2.7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确保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安全。
金融政策的助推效能持续显现
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逆周期调节富有成效
一是通过降准并运用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数量工具投放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2022年12月之后,人民银行于2023年3月再次降准25个基点。经过两次降准,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由7.8%降至7.6%,累计释放逾1.1万亿元中长期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