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8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煤城”不产煤之后——一个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调查》的报道。
因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的宁夏石嘴山市,曾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城市,涉煤产业比重一度高达90%,被誉为“塞上煤城”。因资源而兴,因资源而衰,几乎是所有曾经“家里有矿”的城市难以绕开的“资源诅咒”宿命。
曾经年产2000万吨煤炭的“煤城”,如今产煤不到200万吨。在探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过程中,石嘴山市立足自身产业基础,摒弃创新要素的简单物理堆砌,深挖转型升级潜力,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形成转型动力的重中之重,筑基培优引导企业聚焦“专精特新”,深度整合创新链条催生“化学融合反应”,逐步走出一条结构持续优化的转型之路。
重塑“包袱”成为财富
作为曾经的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石嘴山市资源型产业特征明显,“原字号”“初字号”产业居多,能源原材料工业一度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85%以上,长期依赖煤炭发展,产业布局、技能培训等都是围绕煤炭产业进行。
从曾经年产2000万吨到现在不足200万吨,“煤城”不产煤,无异于一场伤筋动骨的手术。
只有淘汰落后产能,并不断进行升级改造,旧产业才不会成为老工业城市转型的“包袱”。装备制造、电石化工、特色冶金……近年来,石嘴山市对传统工业改造提升的步伐越走越快,“黑色产业”逐渐脱胎换骨。
如今的石嘴山市,在业内被称为“世界氰胺之都”,这里拥有全世界85%以上的氰胺产能。成立于2007年的贝利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氰胺行业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转型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氰胺及下游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由粗放向精细、单一向集约、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不断提升技术研发和装备水平,实现多元化、差异化发展。”贝利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忠说,企业布局开发建设30多种氰胺化学新材料产品,部分产品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多年来,石嘴山市对传统优势产业全面实施改造,通过发展有特色、有基础、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不断进行产业链延伸,真正做到延链、补链、强链,使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往产品高附加值的路子走。
在石嘴山市平罗县的一家新能源科技企业内,正在上演着一场“变形记”。大量含有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交错敷设的管道,经过多个工序,最终变成动物可以吃的菌体蛋白。
“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充分利用工业尾气,减少了污染排放,菌体蛋白还可替代饲料用粮,实现‘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大大节约了耕地。”宁夏滨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伟说,与传统的燃烧发电相比,这一工艺可以减少67%的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还可实现二氧化碳一次减排33%以上。
“单项冠军”助力转型提速
在贺兰山脚下一片占地110万平方米的区域,坐落着一排排简约甚至有些老旧的厂房。然而,在它不起眼的外观之下,却隐藏着很多在国内外居于领先水平的生产线。
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拥有百余项国家专利技术、多次创单产原煤全国最高纪录……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重型刮板输送机供应商,全国有超一半的煤矿使用过它的产品。
天地奔牛不仅是行业内的“单项冠军”,也是三线建设时期在石嘴山市成立的一家老企业。“50多年来,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自主创新,新产品开发速度、核心技术指数持续位居国内领先水平。”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志民说。
像天地奔牛一样凭借传承几十年的工业基因,突破“卡脖子”难题,打造“国之重器”核心产品的企业,在石嘴山市不少见。
走进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的展示馆,一张张展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成果奖状映入眼帘。累计授权专利310项,修制订国家、行业等标准87项,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70余项,多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实现批量销售……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背后,是这家企业多年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以及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核。
“上世纪60年代,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做钽铌铍的部分研究所搬迁到贺兰山下,创建了冶金部905厂,成为当时我国国防领域发展的一支保障支撑力量。如今,企业已成长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位列世界钽冶炼加工三强企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林说,正是有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延续,企业致力于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最终确立了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资源从富裕走向枯竭,但石嘴山市的创新精神并没有枯竭。通过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双倍增”行动,让企业“各有绝技”。正是遵循了这一发展规律,石嘴山市培育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同行业都有重要影响力的产品和企业,成为支撑当地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新产业构筑新优势
2007年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试点城市的石嘴山市,通过16年来的埋头苦干,逐渐摸索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