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电7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我们记得,你就活着”——追记“志愿军老战士们心中最可爱的人”宋群基》的报道。
他人生最后一张照片,是6月3日坐在病房的轮椅上,握笔捧书准备为迎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再写一篇文章;他人生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当地一个抗美援朝研究学者,反复核实他要写的文章细节和数据。两天后,6月5日晚间,89岁的他悄悄地走了,那篇还没有写完的文章证明了他一生的诺言:坚守这个阵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6月3日,宋群基在医院病房里构思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文章受访者供图他55岁开始参与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改造,从此投身传承抗美援朝精神这个伟大事业,退休后担任丹东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抗美援朝精神研究》杂志执行编辑,直到2021年87岁时因病不得不离开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即使回到家里,他依然和志愿军老战士保持密切联系,依然为每期刊物提出具体建议,依然在不断地参与审订书稿、撰写文章……
他叫宋群基,一个和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紧紧连在一起的人。
6月15日,在他离世10天后,江苏淮安90岁的志愿军老战士何衡昆得知消息含泪写下怀念长文,“在老宋近90年的生命中,心头最念念不忘的就是7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宋一生致力于抗美援朝精神的研究,一生为宣传最可爱的人奋斗不息,他早就是全国各地志愿军老战士们心中最可爱的人啦”。
“我们记得,你就活着”,这本来是宋群基对那些牺牲的志愿军战士的情感表达,如今成了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们的心声。
一个手写电话本和一个英雄群体
这是一本2013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志愿军英雄谱》,在目录第11页,标题“功臣隐誉五十载,英雄本色万众钦——一等功臣孙景坤”旁边,有一行工工整整的铅笔字:“隐功埋誉半世纪,甘当普通老农民”。
2020年初夏,记者第一次在《抗美援朝精神研究》编辑部见到宋群基,他听说我们正在采访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连忙从书柜里找出了这本厚厚的书,“这里就有写孙景坤的文章”。满头银发,声音洪亮,文质彬彬,学者风度,一点都看不出他是86岁的老人。他耐心的讲述和亲笔标注在书里的这句话成为记者挖掘孙景坤这个抗美援朝全国重大典型的重要指引。“一些报道写孙景坤参加上甘岭战斗是不准确的,是161高地,一定要尊重历史!”他反复的叮嘱让记者的报道更加权威可靠。
在多次接触中,记者看到他经常拿出一个厚厚的手写电话本,密密麻麻记了几十页,有时为了给记者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不断翻来翻去。“我不会在手机里存电话,只能靠这个和大家联系。”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就是这个不起眼的电话本,记下了全国许多志愿军老战士及其家属、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民间致力于研究宣传抗美援朝人士的联系方式。
202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0月23日的《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记者合作采写的两个整版4篇抗美援朝报道,里面提到的志愿军老战士、英雄模范等大部分素材都是通过宋群基的这个电话本找到的。
在采写《志愿军雄赳赳跨过鸭绿江上多少桥》这篇报道时,他照着电话本不仅联系到相关的志愿军老战士,还找来另一位已经去世的老战士的三个儿子到现场,86岁的他执意陪记者一座桥一座桥地给记者讲解了整整一个下午。“鸭绿江上有座姊妹桥:一个是鸭绿江大桥,一个是断桥……”老人的声音至今还在记者耳边响起。
2022年在《新华每日电讯》发表的《致敬上甘岭》一组4篇报道里,提到的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老战士,也都是从他的电话本里找到联系方式。
《抗美援朝精神研究》杂志执行编辑陈晨说:“那个电话本里的电话,是宋老多年来一个一个积攒下来的,他常和我说,一个名字就是一个英雄,名字虽然写在本上,但是英雄要时刻装在心里。”
一本小册子和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
“等我身体好一些,一定要推我到新改造的空军馆看看。”宋群基的儿子宋克东一想起父亲这句话就忍不住哽咽起来,“这是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到最后也没能实现”。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进行改造升级,于2020年重新开馆,但因为各种原因空军馆2023年春才正式开馆,这时宋群基已经因病回家休息,出行很困难了。
一本小册子展示了这位老人和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特殊情感。这本2000年1月出版的名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小册子,记载了1990年至1993年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建馆过程,内容分为历史沿革、筹备扩建、建筑工程、八方支援、征集文物、陈列艺术、全景画馆、开馆典礼、大事记、文献资料等,翔实、生动地记叙了这座纪念馆的建设历程。
作为这本小册子的主要编著者,宋群基亲自设计了封面。时任丹东市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副主任的他,1990年被抽调担任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扩建工程指挥部陈列组组长,全程负责从陈列大纲编写到陈列艺术工程完成。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文物部部长齐红拿着这本小册子说,新馆建馆初期,所有陈列的内容、全景画馆、外观造型都凝聚着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