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窗外夏日炎炎,屋内清凉舒适。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务工人员裴勤敏收工后,照旧来到运城零工市场歇脚纳凉。装配了中央空调的运城零工市场占地2000多平方米,集用工匹配、用餐休息、劳动维权等功能于一体,如今已成为灵活就业人员的“零工之家”。
“‘零工之家’,服务到家。工友们不必再顶着风吹日晒在路边揽活儿了,收工之后也能就近喝上水、吃热饭、歇歇脚。”休息片刻,裴勤敏站起身,走至招聘大厅的大屏幕前,关注不断更新的用工信息,很快相中了满意的下家。
零工“小市场”激活就业大民生。截至6月底,山西省已建成运行标准化、规范化、公益性零工市场39家,今年3月以来累计服务零工3.6万余人次。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打零工”对促进大龄和困难人员就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去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提出了强化零工市场信息服务、强化零工快速对接服务、完善服务场地设施支撑等10条意见。
2020年9月,运城市盐湖区建成山西省首个零工市场——运城零工市场。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搭建零工市场助力务工人员灵活就业”榜上有名。今年1月,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集中精力办好12件民生实事,“推动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让零工等活不再‘站马路’,让就业服务更加有温度”被列入其中。
怎样强化零工人员就业服务?日前,记者走进运城零工市场,探访如何为灵活就业者打造求职培训平台、候工歇脚驿站、咨询维权后盾。
高效对接
以前“站马路”找活,如今手机接单出工,1.5万余条零工信息云端共享,促进供需匹配
走进窗明几净的运城零工市场服务大厅,一块电子大屏上正滚动显示着各类用工信息,近期的零工登记数量、用工企业数量一目了然。工人们三三两两,或站在大屏前查看信息,或坐在靠椅上休息、候工。
向里走,职业介绍、劳动维权、信息咨询等服务窗口依次排列。“你好,我想找份工作。”42岁的裴勤敏来到职业介绍窗口咨询,工作人员翟亚园热情地接待了她:首先通过扫描身份证实名登记,之后打印出一张载有裴勤敏各项基本信息的用工登记表。
接过表格,裴勤敏根据自己掌握的技能、擅长的工种等情况进一步填写,“木工、焊工、钢筋工”,她认真填好了务工意向。翟亚园逐一录入系统,又引导裴勤敏扫码加入了零工市场的就业信息微信群。
人力资源信息不匹配,是造成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一个重要原因。零工市场,一头连着用人单位,一头连着零工群体,为劳资双方架起了“一站式”就业服务桥梁。
信息化手段助推精准匹配。《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提出,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运用,提升零工信息服务水平,动态收集更新零工人员和用工主体信息,支持零工岗位信息省级归集、多点联动、统一发布,提供在线匹配对接、应聘报名、结果确认等“一网通办”服务。
“零工信息云端共享,岗位需求一键匹配。”翟亚园介绍,盐湖区通过引进数字化的智慧就业服务系统,推出“零工之家”网络登录平台,对每位求职者建立信息档案,实现求职者与用工企业的精准匹配、精准对接,目前平台已录入零工信息1.5万余条。
裴勤敏登记完务工信息后便前往休息大厅等消息,彼时盐湖区某装修公司负责人刘静也来到了服务窗口:“我们公司有个装修的急活儿,需要4名焊工、2名小工,希望工人今天就能上岗。”
“您放心,平台第一时间筛选匹配,请先配合我进行核验备案。”翟亚园话音未落,刘静便从包里取出一沓复印件递了过来。这不是她第一次来零工市场发布招聘信息了,刘静知道这儿的办事流程:工作人员得先核查企业营业执照和相关工程许可资质,以此验证岗位信息的真实性,有时还会根据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派出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实地察看。
完成核验流程后,翟亚园随即在系统中录入了刘静的用工需求:“工作内容:焊工与小工;工期:10天;薪资待遇:焊工每天500元,小工200元。”
用工需求一经录入,便在运城零工市场大厅内的电子屏幕和就业信息微信群同步更新,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线上平台即时发布。与刘静用工需求匹配上的裴勤敏第一时间收到手机信息提示。她马上来到窗口咨询,并在翟亚园的协调对接下,与刘静一拍即合,登记好务工去向后直奔施工现场。
“从‘站马路’找活到手机接单出工,‘零工之家’方便又高效。”裴勤敏和丈夫长年打零工,过去常在运城市建北桥交叉口的一片露天区域揽活儿,那里曾是当地多年自发形成的一个马路劳务市场。对当时场景,裴勤敏记忆犹新:天未大亮,建北桥交叉口处就已人头攒动,百十名前来找活的零工聚集于此,一有招工的车辆停下,工人们就一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