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经济较快复苏的一季度之后,外贸、投资等经济指标在二季度出现增速回落的情况,消费、房地产的修复进程似乎也有所减弱。进入下半年,经济恢复是否面临着新的压力?外贸出口能否继续对中国经济形成稳定支撑?如何恢复和扩大内需?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常务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魏建国表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GDP完成5.5%的增长,是非常不容易的,下半年继续努力,全年的GDP增长目标有望顺利完成。当前中国经济仍处在恢复期,解决需求收缩是今年的首要问题。
他建议,当下要注重向制度要红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减少老百姓房屋消费支出,使老百姓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让有刚性需求的购房者能够买房。
在外贸方面,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发掘“新三样”之外更多的新兴技术产品出口,推动贸易市场和贸易结构多元化。
在消费方面,中国不仅要恢复和保持传统的消费市场,也要发力“升级类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优化消费供给。在服务贸易上,要从“以商品为核心”改变为“以人为核心”。
需求收缩成突出问题《21世纪》:如何看待2023年二季度的经济恢复状况?上半年经济数据已经发布,市场上有声音称“经济复苏进入阶段性的瓶颈期”,如何看待这种瓶颈期的说法?对下半年的经济形势有怎样的预判?
魏建国:当前整体的经济情况,我称之为恢复期。这和瓶颈期还不太一样,因为之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中,需求问题已经更加突出。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都是需求收缩表现出来的问题,而且需求收缩主要体现在关键需求减弱,这是2023年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但是我不同意瓶颈期的观点,瓶颈期是指困难期比较长。受疫情影响,我们经济受到了冲击,这种冲击是外部冲击,不是内部的“疾病”,疫情影响真正消除后,恢复还是会比较乐观的。
《21世纪》:这个外部冲击后的恢复期还需要多长?
魏建国:中央采取的措施,特别是金融方面的措施,应该会在三季度末和第四季度显现效果。我用“生病”来比喻这个阶段,我们受到的冲击是“外伤”,不是“内伤”,中国经济的结构和基础都很好,加上现在还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强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所以我认为3到4个月时间足够走出恢复期。
外贸转向多元化结构调整《21世纪》:从外需来看,今年3、4月份外贸持续回暖,但到了5月份增速有了较为明显的下滑,6月份更是增速转负,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6%。如何看待当前的外贸形势?
魏建国:当月的情况不能说明整个外贸全年的形势。中国作为货物贸易的第一强国,外贸韧性很强,经得起风吹浪打。目前外需虽然有所减弱,但总量依然很大,我认为今年的外贸依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
事实上,近几个月出口的减弱,主要是受到海外市场逆周期调节的影响。去年美联储多次加息之后导致了物价上涨,进而催生了美欧国家消费者的心理恐慌。美国零售商提升库存采购,将订单提前,以应对恐慌性消费,结果现实恰恰相反,美国消费没有出现大幅上升,库存积压导致了中国“金九银十”出口的大幅度下滑。不过,随着圣诞节的到来,再加上美联储再次加息形成的消费恐慌,去年那些库存逐渐消耗掉了,又加大了中国今年一季度的出口增长。到了近几个月,出口暂时难以保持较高增长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希望外贸企业能够积极走出去,继续抢订单,迎接下一轮增长周期。
《21世纪》:目前中国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表现稍差。中国的贸易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魏建国:目前中国的贸易伙伴弱的地方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韩。
中美贸易下滑主要是因为美国的霸权主义、单边贸易主义。不过,最近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长耶伦接连访华,也说明美国已经逐渐认识到“脱钩断链”的观念是行不通的,世界的经济复苏依然需要中国市场,之前的中美贸易困难可能会在今年三季度得到恢复。我估计下一步中美经贸关系会有一些改善。
欧洲主要是由于俄乌冲突导致了居民消费购买力的下降,尤其是南欧的一些小型国家。目前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在欧洲经济恢复进程缓慢的情况下,还会对中国的电热水器、电炉、铲冰车、服装箱包等商品产生更大的需求,这是一种危机效应。
中日韩之间的贸易虽然受到阻滞,但现在东盟与中国贸易规模日渐扩大,尤其是RCEP全面生效之后,亚太经济圈的发展可能会进入到加速期。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六大经济体,日韩一定要抓住与中国、东盟的合作,来谋求未来10年到20年以后的发展契机。
上述国家和地区都属于发达经济体,购买力较强,需求较足,是中国外贸企业深耕的市场。不过,正如刚才所分析的,这些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可能会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改变。接下来,中国需要在维护旧需求的同时挖掘新需求,抓住新能源汽车等新的外贸增长点,并且把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结合,稳外贸与稳外资更好结合,继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