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经济数据近日陆续公布。我国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在创新20.1万亿元的历史新高同时,也出现了近几个月增速下行、外需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6月份,进出口总额34883亿元,同比下降6.0%。其中,出口19898亿元,下降8.3%;进口14985亿元,下降2.6%。
就外贸相关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张燕生认为,目前我国外贸稳定增长的表现之下仍有隐忧,在全球外需萎缩、产业外迁、地缘冲突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下半年外贸稳增长的压力较大。当前,亟待出手着力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拓展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同时要通过扩大内需和进口,增强中国与世界相互依赖的经贸关系,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增长之中仍有隐忧《21世纪》: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了20万亿元,但5、6月份的进出口增速都有较为明显的下滑。如何看待当前的外贸形势?
张燕生:从外贸形势来讲,实际上有三个因素影响最大。第一个因素是全球外需萎缩。今年的世界经贸形势比去年更艰难,WTO预测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速只有1.7%,低于去年的2.7%和长期平均增速2.6%。IMF预计未来5年全球经济年增长率约为3%,远低于约3.8%的历史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外贸形势都不好,既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如经济贸易增长处于下行通道;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第二个因素是产业外迁。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开始变化,中国过去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组装生产。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土地、劳动力成本逐渐升高,一部分产业发生了自然转移,这不是今年才特有的现象,这属于结构性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地缘政治的影响。出现一些关键核心领域“脱钩断链”,另一些领域订单流失、产业外迁,第三方市场如“一带一路”大国竞争更加激烈,如今年G7推出的“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PGII)的竞争。市场担心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打压还会加剧,由于缺少一个稳定的合理预期,也加大了企业经营和产供链稳定的压力。
以上三个因素决定了当前外贸发展的基本面,我国外贸可能难以出现以往的增长态势。但也不要太悲观,今年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另一个特征是有韧性,好不到哪去,也坏不到哪去,如俄罗斯、欧元区等地区经济仍可以保持正增长。下半年的核心问题还在于是否会有新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比如金融风险在今年持续上升,目前普遍担心的是流动性危机会不会变成系统性危机,我认为今年可能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系统性危机,但未来5年就很难说。
另外,去年受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外贸是一个大起大落的走势,1-2月非常好,3月份开始减速,4月份归零,从5月份开始爬升,到了7月份又开始放缓,12月份归零,这个波动性很强的基数会影响对外贸形势的客观判断。而且虽然以人民币计价,上半年进出口总体呈现增长,但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上年同期明显贬值,按美元计算,上半年我国外贸总体实际在下降而非增长。从具体结构上看,仍然是喜忧参半,不能掉以轻心。
《21世纪》:目前我国在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明显,如何看待当前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
张燕生:“新三样”的亮眼表现说明中国的贸易结构、贸易类型、贸易方式确实改变了,而且很大程度是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把握新能源革命、绿色革命、数字革命的重大机遇,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市场创新发展起来的。而且除了国外对新能源产品和技术的需求拉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得中国在“新三样”领域从品牌、产品、渠道、技术等取得进步。
接下来的关键一步是,怎么在“新三样”之后发展出“新五样”、“新八样”。这就必须发展硬科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而且企业要未雨绸缪,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的形势下,必须警惕一些国家可能推出新的贸易限制举措。这会使得企业成本增加、利益下降、产供链中断,因此需要国家、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负起责任来共同应对。
另外,传统劳动密集型优势行业产品如纺织、鞋靴、服装等的出口均有所下降,上半年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只有0.04%。上半年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2.7%,但相应地外资企业进出口比例也在下降,上半年已经下降至30.7%,未来我国外贸还将持续面临着产供链外移、外需不振、汇率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压力与挑战,必须要注意前瞻性做好应对准备。·
稳住对发达市场出口依然重要《21世纪》:从贸易伙伴情况来看,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表现都比较好,但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增速均出现放缓,我国外贸市场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张燕生:就国际市场分布构成而言,对某些国家的贸易占比提高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国家的贸易占比下降。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我们产品出口的最重要市场,但这个市场格局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短短几个月,美国已经从我们的第一大出口伙伴下降成第三大出口伙伴。
我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