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伊始第一个工作日,本市就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并推出了“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俗称“6.0版”,从4个方面提出了27个大项及195项任务,进一步加快上海营商环境竞争力的提升。
应该讲,在全球经济总体不景气,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恢复尚不明显的背景下,从政府提振经济的角度,着重抓好营商环境建设是点中了穴位,抓到了要害。今年以来,各地纷纷主动出击,赴外地外国招商引资,你来我往,热闹非凡;优惠政策、纾困措施频频出台;这些对重振经济、刺激消费、活跃市场都是有正向作用的。不过,招商引资的结果最终还是体现在项目上,讲的再“花好桃好”,不如“项目落地”好。而要项目落地并能“开花结果”,就要看所在地的营商环境怎样了。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和阳光雨露,须臾不可或缺。
现在,评价营商环境优劣的角度和标准也是多方位的,就标准而言,世界银行有一套总体标准,在此框架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相应的标准。如上海的标准就是吸取世行标准、国家指标,并与上海特点相结合而形成的。这套指标体系对衡量各区营商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权威性和指导性。
这套指标体系就角度而言,它主要是采取“自上而下”来评价各级地方政府及所辖区域营商环境的。那么,从企业、法人以及社会的角度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呢?恐怕更多的是要从感受、感觉、感性的角度来体验和获得。换句话说,对绝大多数普通个体而言,是弄不明白从世行到国家再到省市的多层级、专业化、系统性指标体系的,既缺少对许多指标内涵的关注了解,也不清楚数据的来源与推导规则,更没兴趣去记住如此众多的概念、名词和术语,因为这些与他们的工作生活以及所能感受到的东西难有直接关连。
因此,就企业、企业家个体而言,也有一套“自下而上”评断营商环境的方法论和“套路”,归纳起来,就是在事关营商环境的各种关系中,哪些方面是能帮你了解实情的。
1.关于营商环境中的“上面”与“下面”
不少企业家的体会是:越是上面的领导,对营商环境越重视,在与企业交往时,态度最诚恳,表态也很明确;为企业所想,为企业所急的精神时常令人感动。那么,是不是因此这些地方的营商环境就好了,就值得去投资了呢?也不见得,有句话叫“小鬼难缠”,真正衡量一个地方营商环境,除了看上层领导的人格魅力外,更要注意“背调”下面办事人员在跟企业打交道时的“套路”和“规则”。因为这类人员量大面广,目标分散,上面领导也搞不清楚。同时,他们是企业日常打交道的主体,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这些人想要“拿捏”企业,则是分分秒秒的事,让企业既讲不出,气也咽不下,只能忍气吞声。而且,下面人做这些“吃、拿、卡、要”事已不像过去那么“明火执仗”了,而是拿出一套法律法规条例规章等作依据,让他不得不“就范”,上下都拿他没办法。
2.关于营商环境中的“门里”与“门外”
改善营商环境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减少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行政审批事项的确在大幅减少,审批时间、尤其是在工程建设类的逐年缩短。这对吸引投资、加快建设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有企业家告诉笔者,这里所说的缩短时间是指材料被“门里”受理后的时间,实际上,还要算一个项目在“门外”的时间多少,才能反映出总体需要多少时间。从该企业在各地申报项目的实际看,各地“门里”的时间已相差不大了,而“门外”所需时间的长短则不好说。有的地方,许多关键问题都需要在“门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协调”“沟通”搞定之后,“窗口”才会受理。看来“门外”时间反映出不同地区营商环境的真实差别。
3.关于营商环境中的“政策”与“政风”
这些年,各地政府接二连三地制定出台各种纾困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如本市企业服务机构每年都要出一本汇集300余项政策的册子,供企业参考。
对此,不同区域的企业有不同的感受,就企业而言,关注的是政策的落地性、企业的获得感。有位企业家告诉笔者,他们所在地区的确出了不少政策,而且手笔也很大,很有诱惑力。但他也坦承,这个地方的“政风”实在够呛,凡事都要托人找关系,请客送礼的“行情”也看涨,各种“潜规则”和“关系网”盛行。所以,尽管政策表面上出了不少,对企业也有吸引力,但在这种“政风”之下,出台政策很可能就是给上面看的,企业很难享受到“好处”,营商环境自然可见一斑。
4.关于营商环境中的“口号”与“口碑”
好的口号对提升士气、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确实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但不知从何时起,也出现了“空喊口号”的不良风气,有的地方还热衷于把“口号”挂到楼顶上,生怕别人不知道。笔者曾在某个城市的许多大楼顶上看到同样的口号:“某某特区、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当时心里就在嘀咕:一般而言,越是这么喊的,往往实际上越不行。而且把口号放在大楼上,也是“眼睛向上”的心理反映,为什么不把口号放在行动上,让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