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稳经济隐现路线之争,央妈吁{有耐心、有信心}
时间:2023-07-14 00:00:00来自:经济通字号:T  T

【FOCUS】中国广义货币(M2)上半年膨胀逾20万亿元,惟CPI╱PPI、房地产销售、小长假消费、写字楼空置率等指标尽闪警号,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流动性陷阱」论甚嚣尘上。权威高层对此如何把脉?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周五(14日)就指,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些挑战属于疫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目前没有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他并明言,现时是「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好时机」,呼吁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耐心、有信心」。

*四大原因致结构性减速?*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创下2021年9月以来最长「六连涨」纪录,暗示市场对愈来愈近揭盅的下半年政策刺激力度,押「大」盖过押「小」,而线索或来自近日与国务院总理李强座谈经济形势的专家,以及多位前高官的言论。

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来自国家发改委原财政金融司司长、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他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性减速(而非周期性)的状态,主要原因包括:一,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及总体储蓄率呈下降趋势;二,全要素生产增速和劳动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三,中美关系紧张导致外部环境恶化,施压外需;四,双碳目标增加工业企业转型成本。

另一把脉来自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彦林,他认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原因包括:一,消费者、房地产预期改善未能持续;二,政策落实存在障碍;三,政策调整缺乏明确信号,人们不知道「底部在哪」;四,居民、企业、地方政府三大经济主体收入增长受到影响。

*供给侧改革VS刺激消费端*

基于此,专家们对走出困境路径分为两派,第一种路径认为解决结构性经济减速根本不在扩大内需,而是做好供给侧制度改革,把不合理的房地产调控回归常态,形成更多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第二种路径则主张,应将刺激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包括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已进城的1.8亿农民工的消费,直接派钱以催生乘数效应,增加万亿财政赤字对中小企业进行阶段性补贴等。

而从刘国强等人行官员今早出席国新办「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发布会」时,有关「从长远趋势看,经济整体在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新动能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科技型企业」、「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等表述看,第一种路径似占上峰。

随著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愈来愈近,前期盛传的「楼市重大刺激措施」、「天量万亿国债」会否希望渐渺,拭目以待。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