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就业,如何破局?
时间:2023-07-13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应如何解读今年青年失业率数据?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有什么关系?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口发展新形势会对就业产生什么影响?从政策、企业和个人角度出发,青年群体就业应如何破局?

01

如何解读青年失业率

今年的青年失业率一公布,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在寻求解决对策前,我们首先要明白这是哪种性质的失业。

提到今年的青年失业,被引用最多的热词是“摩擦性失业”。一般而言,充分就业,即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情况下的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并归因于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市场的供需不匹配导致的失业状况,表现为劳动力市场的失业和劳动市场的职位空缺同时存在。而摩擦性失业更多的偏重劳动力市场端,由于经济调整、资源配置失调以及其他技术性原因,一些就业者需要转岗、转职或转业所产生的临时失业现象。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的不匹配而引发,对劳动者而言具备相当程度的被动感。而摩擦性失业则是因为劳动者寻找最适于自己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是在人岗匹配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失业状况。由于劳动者具备一定的工作选择主动性,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必然不可避免。

但是,除影响自然失业率的上述两种失业外,周期性失业也需加以关注,即因整体经济的支出和产出水平下降、社会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

这次公布的青年失业率是以摩擦性失业为表征,但同时也能看到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因素,因为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关联,即极大影响着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周期、劳动市场需求以及工作技能组合的科技创新以及技术发展,它们同时对就业市场和劳动者的就业意愿发生着影响。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齐头并进,数字经济与服务经济高速发展,传统工作岗位急剧压缩,新兴技能岗位和服务类型岗位大量释出,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受到冲击,产生了大量因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以及采用新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出现的局部劳动力过剩,岗位就业不足和失业状况并存。

从更近期的因素来看,疫情结束后,人们预期的报复性消费没有立即出现,总需求恢复周期延长,影响到生产经营和市场消费的方方面面,并直接影响劳动就业市场的供需。具体来讲,劳动力供给多于岗位需求,导致在某些行业内青年失业率攀升。

其次,从企业的层面看,青年失业率高企也与技术性因素表现出直接的相关性。由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加谨慎,更注重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运营体系的前瞻布局和长远考量,更关注新技术对岗位体系的影响,从而增减调整相应的岗位配置,这进一步导致了劳动市场的结构波动和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衡。

另外,从劳动者个人层面看,青年人,特别是Z世代劳动者,其工作技能的成熟度和参与工作的意愿度也有明显的不同。很大一部分青年是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由学生身份向劳动者身份转换,缺少求职、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是青年群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青年群体的职业意向和工作价值观也有变化,传统概念的工作意义已不再是青年就业的唯一吸引力。青年失业者中,有多少人是因为缺乏工作意愿而失业,有多少人是裸辞后失业,有多少人是被动失业,有多少人是选择了慢就业和缓就业的主动失业,这些都是青年失业率背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02

当前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挑战

很多人担心,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会加剧失业率,其实不必太悲观。

因为科技进步通常能提供就业市场的补偿效应。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其发展肯定会在短期内对现有就业市场造成影响,尤其会导致某类行业某类公司用工大量减少。但从更广的视角、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创造出更多的工作需求。

具体来讲,科技进步可以创造新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从而带动产品和服务创新,释放新的就业岗位。以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的5G技术为例,其发展将促进物联网、智慧城市、远程医疗、VR等走进社会生活,推动产业升级,为未来扩大就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纵观历史,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短期的结构性和周期性失业。但从长期来看,也都产生了补偿效应。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过后,一些老工艺、旧产业的重要性下降,新兴产业的重要性上升,重新吸纳了很多大学生就业。但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比如,当前ChatGPT技术发展迅猛,虽然补偿性的岗位正在出现,但尚未形成系统性或结构性的替补。

当前AI技术的发展确实会减少一些岗位需求,例如金融分析师等,但在其他领域,却还存在招聘不足的情况,比如数字化架构师、建模师等。另外,一些和审美、创意、情感关怀、照护陪伴相关的工作,目前AI还不能取代,可以为青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