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和职场上,这届年轻人难言轻松。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面前,他们似乎更早地告别校园的无拘无束,在焦虑与迷茫的伴随中前行。工作节奏加快,就业难度攀升,竞争压力加大……身处一个需要拥抱更多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些刚刚或即将迈入职场的Z世代年轻人,需要更多心理层面的关注与支持。
长江商学院张晓萌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自2021年起对Z世代(本报告指1996-2003出生已经进入职场的18-25岁的青年群体)进行调研分析,形成《职场中的Z世代调研——变与不变:Z世代的价值观、驱动力与韧性传导》报告。报告发现,相较于其他年龄组,18-25岁的Z世代群体心理复原力均值最低,焦虑度和抑郁度水平最高。
帮助Z世代提升心理复原力,这无论是对于这批职场新人,还是对于团队乃至企业的人才培养和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Z世代真的是“抑郁”“焦虑”“脆弱”的一代吗?如何提高Z世代的心理复原力水平?如何提升韧性领导力?
心理复原力的打造从来不是从单一维度构建,更多的是需要从组织中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入参与和投入。在个体韧性到组织韧性的传导过程中,心理和文化层面的软性激励手段扮演了重要角色。
Z世代年轻员工的心理韧性水平较低,焦虑度和抑郁度较高。提升Z世代的心理韧性,需要领导者激发和培养工作中的意义感和兴趣度,同时给Z世代更多的授权和历练。
01
当抑郁焦虑成为群体心理
Z世代打工人更“玻璃心”?
「心理复原力」又被称为心理韧性或弹性,美国心理学会(APA)将心理复原力定义为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
我们的研究团队自2020年2月疫情开始进行持续的调研和跟踪,发现心理复原力(Resilience)与抑郁(Depression)、焦虑(Anxiety)呈负相关关系。
对受访者的心理复原力、抑郁行为倾向、焦虑行为倾向(下文简称为RDA)进行测试与分析,年龄的确是影响RDA的一个重要因子。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复原力呈上升趋势,而抑郁度和焦虑度呈下降趋势。
如下图所示,在各年龄组中,41岁及以上的群体心理复原力均值最高,焦虑度和抑郁度水平最低;而18-25岁的Z世代群体心理复原力均值最低,焦虑度和抑郁度水平最高。
除了年龄之外,能够影响心理复原力的因素还包括性别、学历、职级、工作年限、企业性质、工作兴趣匹配度、公益活动参与度、工作积极性激励、减薪的离职倾向、升职加薪等。
我们回收了上万份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Z世代在各职级和各工作时限的心理复原力都是最低的,而焦虑和抑郁度水平都是最高的。
从工作年限角度看,18-25岁工龄在1年以下的受访者心理复原力分数最低,41岁以上在当前公司工龄在5-10年的受访者心理复原力得分最高。
从各年龄段的对比可以看出,41岁及以上工龄在5-10年的人群抑郁度得分最低,均值为3.97;41岁以上但工龄仅为1年以下的人群,焦虑得分最低,为4.04。
当同时考虑职级和年龄段两个维度对于心理复原力的影响时,我们发现:在18-25岁这个年龄段就已经承担一把手和高层管理岗位的受访者,他们的心理复原力水平要明显低于在41岁及以上时担任相同岗位的受访者;而中层管理者以下的岗位在各个年龄段的差异性变化要明显小于一把手和高管。
在抑郁度和焦虑度方面,18-25岁高层管理者群体的焦虑度和抑郁度水平均为最高,分别为9.00和10.44,Z世代员工层群体的焦虑和抑郁的水平最低。
除此以外,根据我们的调研,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员工也在心理复原力方面呈现出差异。总体而言,国企的心理复原力随年龄增幅最大,非营利组织的抑郁和焦虑程度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非营利组织的受访者,无论是哪个年龄段,均呈现出最高均值的焦虑度和抑郁度。
其中18-25岁Z世代群体的得分最高,分别为焦虑度8.64分和抑郁度9.31分。这说明,非营利组织受到疫情等大环境的冲击,目前所面临的工作挑战和压力都非常显著。
数据显示,41岁及以上在民企工作的受访者心理复原力水平最高,26-30岁在其他企业性质工作的受访者(如自由职业者、个体户等)心理复原力水平最低。
非营利组织和其他企业的员工的心理复原力呈现出不一样的走势,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复原力水平非但没有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反而大幅下降。这可能由于当前受到疫情、政策调控或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对这两类组织的冲击较大。
总体而言,Z世代群体的心理状态需要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关怀。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年轻员工的心理状态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需要重视对年轻员工的心理压力疏导以及复原力的提升。
02
本科学历职场最抗压
高学历的Z世代打工人反而最焦虑
当学历不同时,各年龄段的心理复原力差别较大。我们发现,随着学历的增加,心理复原力呈现出上升水平,而各年龄段大学本科学历的人群心理复原力水平最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最好。
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在18-25岁的Z世代群体中,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反而呈现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