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差异巨大很难简单类比
对于近期广为讨论的1990年代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以及中国会不会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话题,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他认为当前的中国和当年的日本,还是有所差别。
在7月4日举行的2023上财宏观论坛上,李迅雷表示,日本当年对房地产依赖过高,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都持有大比例的房地产。因此在日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乏力。“过去30年以来,日本在工业、高端产业上并没有显著的增长,而中国抓住了新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机会,现在我国在5G、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电动车领域做得还是不错的。”时至今日,日本银行信贷结构中,房地产贷款占比仍在上升,而制造业贷款占比却在下降。
关于未来中国出口的前景,也不会像当年日本那样一落千丈。目前中国出口在全球的份额仍在14%以上,遥遥领先于其他所有经济体。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有所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也不至于悲观。因为影响出口的两大因素:汇率和人力成本目前的走势都有利于中国保持出口优势。
另外,李迅雷认为,与日本不同,中国是一个大政府、大市场的经济体,既有国家全球战略和制造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同时,中国也有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作为依托。“跟1990年代的日本相比,当年日本出口增速的下降,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中国出口的大幅增加,不仅仅是因为日元升值的因素。而中国目前没有遇到追兵,如印度具有人力成本低的优势,但出口增长并不快,越南出口增长虽然快,则经济体量偏小。故目前中国比起当年的日本是有明显优势的。”
但同时,他也表示,中国经济增长依靠投资主导模式难以持续,需要转型。但当前推进二次转型的难点,主要是债务负担和居民收入结构问题。
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型
李迅雷表示,过去房地产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非常大,出口导向的东亚模式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持续的增长。但现在这两种模式都遇到了挑战,倒逼中国经济转型。
如果用我国20-49岁年轻人口数乘以城镇化率,这一指标在2017年就已经到高点,这意味着我国长达20余年的房地产周期大拐点可能已经出现在2021年。从长周期视角来看,去年底以来推出的各项房地产政策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熨平地产下行的斜率,但难以改变地产下行的趋势。
同时,从人口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也必须要转型。他表示,中国经济过去的高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人口红利,但随着中国人口步入老龄化,尤其是步入深度老龄化以后,人口红利慢慢消减,老龄化进程加快。
不过,李迅雷认为,目前市场对于未来出生人口的数量偏悲观了。实际上,由于历年统计公报数据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存在差异,七普数据更加可信。尤其在2010-2017年这段时间的出生人口数据存在一定低估,而这批人将在2030-2040年进入生育阶段,所以届时出生人口数量可能比现在预估的多。
“我通过各种假设,按照1.25的生育率来估算的话,新生儿在2040年甚至可以达到1000万,故不用过于悲观。”李迅雷说,未来十年中国人口将降至13.6亿,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减少2.5亿,到11.8亿,65岁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为27%。而届时美国只有18%左右。
从潜在经济增长率来看,李迅雷认为,由于城镇化进程放缓,老龄化进程加速,未来经济增速下行恐怕难以避免,所以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李迅雷认为,过去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有高度的依赖,尤其是把稳增长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一切的经济政策都围绕着稳增长的目标来做,就导致基建投资过剩和超前,也导致了债务的扩张过快。“这种增长模式,已经造成地方债务压力较大的问题。”
2019年以来,地方债(指专项债和一般债)同比增速维持在15%以上,大约是实际GDP增速的3倍左右。同时,城投公司债务增长更快。2011年以来,全国城投有息债务快速扩张,每年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2022年末,全国城投有息债务为51.96万亿元,较2011年的6.8万亿元增长了6.7倍。“我们现在大致测算一下,社会融资成本中有40%左右是利息支出。”
李迅雷认为,中国在2008年以后通过债务扩张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而中国经济要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在短期内有一定难度。因为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收入,这就要增加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改变以往经济增长的模式。
但目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偏低,同时,中国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受疫情冲击较大,中国家庭部门的实际偿债压力也高于主要发达国家。2022年一季度,中国家庭部门的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为141.8%,可支配收入用于还本付息的比例为15.7%。
“资本市场当前迫切希望能够出台稳增长和促消费等立竿见影的政策。但是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看,高层可能思考的是更加长远的发展战略,而不是短期的。”李迅雷说。
当务之急要降低政府债务成本
李迅雷认为,2002-2022年,这20年间中国的债务增长过快。虽然通过频繁的逆周期政策调节,使得经济增长的曲线非常完美,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