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为村民拍摄上万张照片,让2000多位老人、2300余名儿童有了自己的第一张照片,让近7000个家庭拥有了全家福……从2012年起,贵州师范大学“1家1”全家福拍摄团26次深入贵州各地乡村,开展志愿服务,为当地村民拍照片。11年来,一届届大学生在深入乡土中国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也见证了普通群众在山乡巨变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编者
“小伙子,我认得你,你是来村里照相的大学生!”从贵州威宁县城出发,汽车在山间兜兜转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郑宇潇终于来到了羊街镇兴隆厂村。刚下车,一位老人就认出了他。
11年前,郑宇潇还是贵州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和同学们组成拍摄团,曾来到村里为老乡们拍下许多精彩的照片。
兴隆厂村只是拍摄团拍过的80多个村寨中的一个。郑宇潇毕业后,他的学弟学妹们把这个活动延续了下来。一届又一届,拍摄团背着相机,扛着帐篷,26次走进贵州省的80多个村寨,免费为近7000个农村家庭拍摄全家福,也记录了11年间的山乡巨变。
一次公益,受到村民欢迎
“拿到第一张照片时,他们眼神里充满了喜悦”
郑宇潇从小就喜欢拍照,2010年高考后,他考入贵州师范大学摄影专业,并加入了学校的记者团。大二时,郑宇潇偶然从新闻里看到,有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为村民拍照。“要不我们也去尝试一下?”郑宇潇向记者团提议,得到同学们的响应。
“11个同学报名,每人凑了300元,这就是我们的全部经费。”资金有限,大伙决定在食宿和交通上把预算压到最低。准备好帐篷和睡袋,购买了辣椒酱和方便面,又借了打印机、过塑机……2012年5月底,拍摄团启程了。
从贵阳坐火车到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再转乘班车颠簸数十公里来到中寨乡,一行人背着大包小包徒步翻山越岭,终于在天黑前到达了堕却乡西克村的村小学。西克村小学的校长很热情,专门为他们腾出两间教室用于搭帐篷住宿。“我们向校长说明了来意,请他帮忙联系村民和孩子们。”郑宇潇说。
第二天一大早,拍打窗户的声响叫醒了同学们,校长领着孩子们来拍照了。随着“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响起,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在镜头里定格,小山村里传出阵阵欢笑……
很快,大学生来村里免费拍照的消息传遍了全村,老老少少涌进了村小学,排队等候拍照。拍摄团白天拍照,晚上打印。三天内,他们拍遍了周围好几个村子,为村民拍摄打印了400多张照片,每到一处都受到了欢迎。
“有的老人和小孩从没拍过照,拿到第一张照片时,他们眼神里充满了喜悦。”村民们穿上盛装赶来拍照的场景,令郑宇潇至今难忘。
11年坚持,促进学生成长
“奋斗的身影,最值得我们用镜头记录”
回到学校后,拍摄团用剩余的经费制作了一张展板,摆在了校园广场上,吸引了许多师生驻足观看。有的同学提出给拍摄团捐款资助,还有企业来到学校和他们谈赞助。
“老乡们的朴实笑容很打动我们,不能辜负这份质朴的情感。”郑宇潇说,为了保持活动的公益性,同学们拒绝了募捐和赞助。同时,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旧书和饮料瓶,把变卖的钱补充到活动经费中。一个多月后,他们又趁暑假前往贵州其他地区的乡村。
拍摄团变得小有名气,报名参加的同学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了四五十人。“我们希望每一家人都能有一张美满的全家福。”郑宇潇和同学们给团队取了一个温暖的名字——“1家1”全家福拍摄团。
“大家凭热情自发开展活动,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2014年,郑宇潇考上山东一所大学的研究生,离校前,他把所有资料交给学弟学妹们,告别了拍摄团……
2022年“五一”假期,安顺市紫云县四大寨乡牛场村来了一群年轻人。白天,他们举着相机拍个不停;晚上,他们扎起帐篷,吃着泡面当晚餐。他们是“1家1”全家福拍摄团的在校大学生,10年过去了,拍摄团依然活跃。
水泥路连通家家户户,精美小楼沿着道路依次排开,远处还有花椒、蜂糖李等特色产业基地。村里的见闻让同学们惊叹不已,特别是看到村民韦红雨正在直播销售自己的刺绣产品,大家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了她。
“奋斗的身影,最值得我们用镜头记录。”领头的女孩叫周嘉璐,是2020级摄影专业学生,这是她最后一次以队长身份出来拍摄。她细心指导学弟学妹们拍摄,把自己的经验都留给拍摄团。“现在,学校给我们配备了打印机,还给报销车费。除此之外,活动形式跟当年没有太大变化。”周嘉璐说。
老家在山东东营,从小看惯了平原和大海,加入拍摄团两年来,周嘉璐对贵州的大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拍摄途中我看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景象,增长了很多书本里学不到的见识。能够亲眼见证贵州的发展变迁,我和同学们都感到很自豪。”周嘉璐说,不论毕业后去哪里,拍摄团的这段经历都将铭记于心,“它教会我如何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万张照片,见证乡亲幸福
“10年前后对比,村子变化太大了”
2023年,新学期开学不久,2021级摄影专业学生王柯淇带着同学们前往兴隆厂村,回访拍摄团以前拍过的村子。这是她接任队长后第一次组织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