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经济复苏进程低于预期,颇令市场惊讶。
但令市场疑惑的是,在一季度经济较快复苏的情况下,为何近期经济数据突然变得“疲软”。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兼九方智投首席经济学家肖立晟在近日举行的九方金融半年度投资策略会间隙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表示,消费不足是近期经济复苏力度低于预期的核心原因。这背后,是中国经济从被动去库存阶段,短期逆向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
“但是,随着中国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扶持经济发展措施,下半年中国经济无需悲观。因为消费增速维持高位与房地产投资增速企稳将是支撑经济增速的重要原因。”他向记者强调说。但需要注意的是,下半年中国经济或将出现复苏分化现象。具体而言,以房地产、传统消费为代表的旧经济潜在增速在后疫情时代可能再也无法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但以数字经济、新能源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速将不断地迈上新台阶。这令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长期维持在一个中等增速。
在肖立晟看来,经济长期潜在增速下行将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在短期经济扶持政策出台、经济企稳后,如何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经济潜在增速上行将是中国政府需重点关注的议题。”他指出。
近期经济复苏低于预期“探因”
《21世纪》:近期经济复苏进程低于市场预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肖立晟:基于总量的视角,需求不足是近期经济复苏力度低于预期的核心原因。
具体而言,在本轮经济复苏周期内,中国经济从被动去库存阶段,短期逆向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
通常情况下,被动去库阶段之后,迎来的是主动补库阶段。即当经济运行至复苏期,市场需求快速上升,但企业产能提升需要一段时间,产成品库存在这个阶段会被动下降,于是“先知先觉”的企业会增加原材料库存,等到企业产能恢复后,原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会出现同时上升现象。因此,被动去库阶段之后紧接主动补库存是常见的现象。
去年12月起,中国PMI的分项指标都处于上行通道,显示中国经济逐步进入被动去库阶段,这与经济复苏期相对应。
但是,5月PMI数据呈现原材料库存与企业新订单拐头下行的迹象,且若没有政策刺激,PMI的分项指标短期内仍将维持在荣枯线下方。这些数据均显示,在本轮库存周期内,市场需求在一季度短暂井喷后,又突然快速地下降。这背后,是防疫政策调整后,积压的需求得到一次性释放,但市场真实的需求却不足。因此,原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双双下降,其中原材料库存下降速度更快,且已运行在历史均值下方,反映企业信心快速下降,不愿意提前增加原材料库存,短期内也没有扩张的意愿。
若基于分项的视角,由于疫情“疤痕效应”的存在,加之房地产行业“三支箭”政策落地力度偏弱,令消费和房地产复苏程度低于预期。
去年,中国经济增速最大的制约项是消费和房地产,二者分别受到疫情和行业流动性风波的冲击。去年11月起,随着防疫政策逐步放松,房地产行业“三支箭”政策逐一射出,当时市场普遍期待中国经济即将迎来强势复苏,对2023年经济状况寄予厚望。
但是,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显示,疫后经济的自发性反弹仅仅维持了一个季度,4月起物价、社融、PMI等数据迅速给市场浇了一盆“冷水”。
消费的低迷主要是受制于“疤痕效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月与5月同比增速仅为18.4%和12.7%,低于预期值20.2%和13.6%。与社零数据低于预期相比,存款数据出现趋势性上升——2022年全年居民部门新增存款17.84万亿元。2023年一季度居民部门存款又新增9.9万亿元,且今年一季度居民存款新增额就超过这四年全年的平均新增存款9.5万元,当居民将更多财富存在银行,消费方面的支出不可避免地减少。
房地产投资也受制于房地产销售的低迷,尽管3月之前的房地产销售非常火爆,但是当疫情期间积累的住宅需求一次性释放后,需求就出现迅速的降温。销售的低迷令房地产企业信心也快速下降,土地拍卖、新开工等数据也随之下降,房地产投资增速不可避免地快速下行。
《21世纪》:近期央行已调低LPR利率刺激经济复苏,加之各地也在陆续推出新的房地产扶持措施,未来若要中国经济尽早回归到较快复苏增长进程,相关部门在政策端还需如何发力?
肖立晟:调低LPR利率可能仅仅是一系列扶持经济发展措施的开始。近期国常会也提到“一批政策措施”正在路上。
就财政政策而言,专项债发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规模加码是可能的选项。2022年下半年,中国推出约7400亿元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力补充了交通、能源等领域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撬动更多民间投资,迅速推动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物工作量。如今,在基建增速高位回落的当下,再次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一个可选项。
此外,加快新增专项债额度的发行进度也是可选的方法,2020年期间,为了对冲疫情冲击,财政政策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2019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在三季度存在降准的可能性,结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