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市场竞争力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专精特新企业?6月25日下午,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和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共同发布了《2022年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市场竞争力指数》(以下简称指数),首次回答了这个问题。
作为全国首创的这个指数,它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背后有怎样的底层逻辑?为政府和企业能提供哪些有价值的参考?为此,我们专访了指数总策划——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请他为大家做一个分享。
1.为什么要编制专精特新“小巨人”市场竞争力指数?
答:“专精特新”早在2011年就由工信部提出来了。但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对其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不断提升,最终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提出要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梯度分层培育。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核心部分。
目前,上海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0416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7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他们是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动力和活力的体现,也是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创新者,更是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如何让“小巨人”企业持续涌现?是关系到上海如何体现国家战略,如何提升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如何摆正中小企业发展方向、提升整体实力和水平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有更综合的市场数据进行分析评估。
从2022年8月至今,在市中小企业办的组织安排下,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参加了全市16个区2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调研和考察。调研发现:过去三年各行各业普遍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影响,但“小巨人”企业却走出了独立行情,绝大多数仍保持了年30-50%的增长率,尤其一些跻身新能源相关产业链的企业,更取得了供不应求、业绩翻番的佳绩,且对未来的增长颇为自信和乐观。
所以,我们觉得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发展态势,不仅要有单个的数据指标,还应在此基础上,用大数据的思维,形成一套以客观数据积累为基础、从市场角度出发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从一个大的底版上来衡量比较不同企业的发展现状、轨迹和趋势。
2.目前各方面关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分析和解读版本众多,但从市场竞争力角度来评价的综合指数还是第一次,该指数有哪些特色?
答:这套指数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市场维度。“小巨人”是政府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评定出来的佼佼者,实力水平毋庸置疑,但再增加一个市场的角度,也是对政府评定的重要补充;
第二,客观数据。本指数综合了不同专业平台的公开数据,通过大数据和全网搜索对本市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分析;
第三,横向比较。同行业、同区域的“小巨人”可进行横向比较,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也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帮助企业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
第四,区域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本市16个区“小巨人”企业的发展环境,为各区加强对“小巨人”企业的支持培育,也具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3.“小巨人”企业中,有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如何把他们放在一个擂台上来衡量和比较?
答:虽然“专精特新”涉及行业门类众多,但透过表面,从底层逻辑看,内在的发展规律还是有许多共性的。因此,它们不仅需要纵向比较,也有可能从市场角度做横向比较,这样,一是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出不同行业企业的市场表现和影响力;二是能帮助企业能够了解和借鉴不同行业小巨人企业的成功经验及做法;三是能配合政府对不同行业“专精特新”企业进行分类支持指导。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有海量的客观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我们通过全网的搜索量及其他历史沉淀数据,并综合、筛选、采集相关第三方平台对企业的评估数据,建立评估维度更多元、评估数据更综合、评估视角更多维、评估数据更全面的指标体系,通过自动化采集、指标确立、权重计算等方法,对500家企业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最终形成并发布《2022年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市场竞争力指数》,包含总榜TOP100和11个专项分类榜单,从不同角度对“小巨人”企业进行全方位“画像”。
表:总榜TOP100
从总榜TOP100中,可以看到:浦东新区、嘉定、闵行与松江的企业数居前列,分别为30家、18家、14家和12家,这与这些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呈现较大相关性;在榜单企业中,数量最多的前三个行业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由此可见,“小巨人”企业在重点发展行业中发挥着“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生力军作用。
4.能否介绍一下指数有哪些评价维度,以及如何选定这些维度的?
答:指数从市场竞争力角度出发,建立了由综合实力、科技创新、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