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脱贫成果 促进农民增收
时间:2023-06-26 00:00:00来自:其他媒体字号:T  T

为了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云南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省上下把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当作一项必须抓紧抓好的政治责任、政治任务。

两年多来,云南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聚焦监测帮扶、培训就业、产业发展、重点区域,把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云南脱贫群众不掉队。2022年,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4147元、增长15.9%,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9.2个百分点,与全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上年的64.8%提升到70.3%,进一步缩小了与全国的差距。按收入周期核算,2023年前两个季度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8197.5元,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抓监测兜牢增收底线

2021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建立并启用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通过平台数据汇总分析、部门联动预警,及时快速找准监测对象。

通过该预警数据提示,羊街乡古城村委会丫口村马翠珍一家获得了精准帮扶。“以前我们住院治疗半个月要花费2000元左右。从去年11月到现在,我们住院半个月一次只需花费160余元,政府对我们的帮助很大。”马翠珍的丈夫王成学说。

开远市实施数据监测后,数据先后预警触发4134个工作流,进行信息交换和派单8万余条,实现发现问题及时、帮扶跟进及时、风险消除及时,有效防范返贫致贫风险。

为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果,全省各地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下大力气稳固脱贫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制定方案“定调把向”。实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省级相关行业部门细化年度工作要点,州市部署工作计划,县乡制定具体方案,对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落实到户到人帮扶措施,对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开展“一对一”重点帮扶。

季调度体系“合力攻坚”。确定2023年全省收入监测线为8050元,建立按季度统计的工作指标监测体系,开展季度集中排查和收入信息采集录入。省乡村振兴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行业部门开展季度专项调度,合力推进重点工作。

月排查机制“不留死角”。实行“一月一排查、一月一核查”,完善农户线上自主申报和干部线下常态排查双向协同监测,建立防范因灾返贫长效机制,实现动态采集监测、动态分析预警、动态调度推进,有效防范因病因灾返贫风险,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

强产业厚植增收动能

为了让脱贫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队,云南坚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和鲜明工作导向,通过实施产业增量提质、乡村旅游、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致富带头人、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行动、消费帮扶等方式,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

紧盯脱贫群众增收这个硬任务,云南努力探寻新路径。

大力培育农业市场主体——

长期以来,人多地少和劳动力持续外流掣肘玉溪市易门县浦贝乡阿姑村的发展。易门元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落地以来,大力发展软籽石榴产业。公司总经理王云才介绍,公司集中流转浦贝乡2046亩土地发展石榴种植,带动周边226户农户就业,促进农户年增收3000余元。

“我在公司上班,家里的1亩多地也能照管,一年下来能赚25000多元。时间比较自由,钱比以前赚得多了,家人也照顾好了。”村民李绍富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定收入是关键。玉溪市通过大力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脱贫群众增收注入强劲动力。2022年,全市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89户、农业企业580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442个,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7943元、同比增长16.24%,收入总量高于全省3796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两年多来,云南培育了一批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61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8万个。构建“研发和孵化在上海、生产在云南、效益在沪滇”的产业协作格局,2022年以来共建设产业园区80个,新增引导上海落地投产企业251家,实际到位投资85.5亿元。

强化联农带农机制——

“我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没想到‘唱唱跳跳’也能带来好日子。”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村民们表示。

近年来,老达保村立足拉祜族群众的独特优势,通过“支部+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走出“支部开方子、公司迈步子、农户甩膀子”的致富新路。随着当地乡村旅游业态不断升级,村民彭娜儿有了农民、演员、民宿主人多重身份。“收益按村集体5%、公司25%、演员70%的比例进行分配,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近2万元。”彭娜儿介绍。如今,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共同富裕。20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