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涌现出许多新兴行业,例如电子金融、在线教育、网约车、共享服务等。对这些新行业的监管没有先例可循,如何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保持企业的发展活力,是摆在监管机构和企业面前共同的难题。监管难题也考验着渴望开拓商机的行业先行者。暂时没有规则,并不意味着自由,而是充满变数的未知,是高度的不确定。除了消费级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基因编辑、人造肉等新兴行业都面临着类似的考验。这些行业内的先驱会如何应对监管的不确定性?何种应对策略会更有效?
2015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架消费级无人机失控坠毁在白宫草坪上,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同时也将无人机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无人机“发烧友”兴奋于无人机从工业领域走入大众视野,但批评者也指出,无人机可能会威胁公共安全和隐私。面对这一新设备,监管机构也很为难:无人机应该被定义为玩具还是飞机?用户需要持有飞行执照吗?
监管难题也考验着渴望开拓商机的行业先行者。暂时没有规则,并不意味着自由,而是充满变数的未知,是高度的不确定。除了消费级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基因编辑、人造肉等新兴行业都面临着类似的考验。这些行业内的先驱会如何应对监管的不确定性?何种应对策略会更有效?
针对这一问题,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两位学者以美国个人基因组学(俗称基因检测)行业为例展开研究。2003年,在全球科学家的努力下,历经13年、耗资27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首次完成人类基因组完整测序(实际上有大约8%尚未完全破译)。这个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的成就,使得个人基因检测成为可能。2007年,美国开始出现个人基因组测序服务。个人基因组学公司使用唾液样本分析消费者的基因,然后报告消费者的祖源、遗传特征和患各种疾病的风险等信息。
研究者以美国个人基因组学行业的五家先驱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基因王者、基因巴斯、英才基因、基因医疗和科技基因(企业名称均为化名)。整个研究过程历时4年,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翔实、细致的调查,调阅了大量档案数据,包括各公司的投资推介会资料、备忘录、新闻稿和文件等内部资料,还有媒体报道、分析报告、相关书籍和国会听证会笔录等外部资料。研究者还对公司现任和前任高管、董事会成员、顾问、外部投资者、行业分析师、科学家、监管机构、政府高级官员等各个角色的行业相关者共计进行了67次半结构化采访,收集了24次公开采访的资料,从多个来源获得了大量行业全景资料。利用这些资料,研究者梳理出了个人基因组学行业的监管发展历程和各公司的应对策略。
监管空白期
在行业发展初期,监管机构还没有把此类基因检测产品作为一个明确的监管对象。在这时候,很多问题都还没有答案,例如,应该如何定义这些产品,它们是否属于医疗设备的范畴?是否需要医生开具处方?因为这些问题,监管机构迟迟没有做出监管动作。在这段监管空白期,五家企业的应对策略可以归为两类:预备监管和暂时搁置。
英才基因、基因医疗和科技基因这三家企业选择了“预备监管”的策略。它们对可能出现的监管内容进行了预判,并提前规避。因为预测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会严管大众市场,英才基因就避开大众市场,在美国本土只为富人客户服务,提供最昂贵、最先进的测序服务,同时积极开拓监管压力较小的海外市场。又因为担心监管机构会质疑客户无法充分理解检测结果,英才基因聘请医生为顾客解读检测结果。出于同样的担忧,基因医疗公司为顾客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即便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价格。此外,为了防止监管机构质疑检测的有效性,基因医疗公司选择不报告那些缺乏严谨依据的结果,因此该公司提供的检测报告内容比竞争对手少得多。科技基因公司也采取了类似做法,它还使用了一种昂贵的基因分型芯片来扫描基因样本以展示自己的严谨性,这同样带来了更高的产品价格。
上述三家企业预备监管的做法赢得了媒体的好评,也为它们吸引到更多投资。但是,它们为了满足可能的监管要求而塑造出来的严谨形象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高昂价格,让许多顾客望而生畏。一直到2009年,这三家公司的用户规模都落后于竞争对手。
另外两家公司基因王者和基因巴斯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暂时搁置”策略。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它们并没有考虑监管的问题,而是竭尽所能地开拓市场。基因王者从检测内容的丰富程度上着手,它出具的检测报告包含128种健康状况(前述的基因医疗和科技基因仅分别有28种和47种),另外还有祖源等信息。基因王者不提供咨询服务,却专门开发了一个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在上面找到与自己遗传基因相似的其他用户。基因医疗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因为考虑到严谨性而放弃。
与基因王者一样,基因巴斯也几乎没有考虑监管问题。它瞄准的是最大和最赚钱的客户群——大众消费市场,虽然业内人士对这一市场的前景并不看好。基因巴斯推出产品的时间比其他四家公司稍晚,为了弥补后发劣势,它率先与美国一家大型连锁药店建立了分销合作关系,以期快速渗透市场并达到宣传的效果。此外,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