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村庄,和美城乡,富乐之江。
一幅新时代《富春山居图》铺展眼前。
循迹溯源,20年前起笔的“千万工程”擘画蓝图。
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启动会,亲自部署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农业农村农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压舱石。环境资源生态,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短板与瓶颈。
“千万工程”以省域为单元率先破题。20年持续奋斗,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执政应答。
起笔于群众利益,落笔答“四个之问”,工笔绘乡村新貌,走笔成长远大计。
战略擘画开新局,一张蓝图绘到底。
这张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重、望得远、抓得实,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20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深刻改变之江,赢得中外赞誉。
——浙江农民群众称之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专家学者评价其是“在浙江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
——2018年9月“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颁奖词认为:“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大江奔流有其源。
20年前,这场变革为何肇兴于浙江,理论和实践的“原点”是什么?
20年来,其旺盛生命力、巨大感召力、广泛影响力来自哪里?
20年不懈奋斗,“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浙江之窗”如何呈现“中国之美”“中国之治”?
20年后再出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又该从“千万工程”中汲取什么?
…………
“千万工程”实施20年之际,本报记者循着这张蓝图,看乡村巨变、观钱塘潮涌、听历史回响、探时代脉动,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深刻感悟人民领袖深厚情怀与人民群众蓬勃创造的交相呼应、激荡共鸣。
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千万工程”历久弥新,根在思想指引。20年擘画推动,彰显远见卓识、为民情怀、历史担当
汽笛声起,4.5公里轨道绕村,观光小火车串起竹园、茶园、果园、花园。
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昔日“脏乱差”,而今“绿富美”。
2018年9月,鲁家村村委会主任裘丽琴,代表浙江农民登上联合国环境署领奖台:“‘千万工程’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幸福之源,饮水思源。
这是深入调研、问题导向的战略擘画——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习近平同志2002年10月到浙江工作,用了118天,跑遍11个地市、25个县。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原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多次随同调研。顾益康回忆,一次,走访完当地安排好的村子后,习近平同志锁着眉头上了车:
“刚才看的村子不错,但哪个县市没有几个好乡村?这是不是浙江绝大多数乡村的面貌?”
“果然,停下车来,周边转转,脏乱差的村子不少。”顾益康说。
刚迈进21世纪的浙江,经济长足发展,城乡差距却大。有新房、无新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当年的乡村即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补上短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怎样落子成势?
走访田间地头,问计干部群众。
2002年12月15日,习近平同志走进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这里村容整洁、规划有序,百姓通过村办企业增收致富。
“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发展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为我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成功的经验。”翌日《浙江日报》,记录下考察调研时的这番话。
一张蓝图,日渐清晰。2003年6月“千万工程”启动会召开: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浙江首个村级“共同富裕”指标体系、首个村级电力低碳服务驿站、首个村级青少年宫分宫……今日梅林,风景更新。
隔壁益农镇有个群围村。昔日“整治村”,现今啥模样?污水沟变风景线,出门菜园和花园。当年村集体欠债100多万元,如今人均年收入5.28万元。
“调查研究开路,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农村长远利益出发,从群众身边实事破题,榜样引路,带来千帆竞发。”顾益康说。
这是心怀大局、放眼全局的历史担当——
“千万工程”的实施,连着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