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范局》布林肯乘坐「空军二号」专机前往北京的时候,普京也在他的故乡圣彼得堡接见了以南非总统马福萨为首的非洲和平代表团。
美国国务卿在北京踏上一条划上红线的道路,与非洲和平代表团现身俄罗斯旧都,哪一宗新闻更容易令国际社会和媒体聚焦,显然并不难判断。但大国政治之间的各种蝴蝶效应往往不易于察觉,而圣彼得堡的这场圆桌会其实不乏亮点。
相较于布林肯访华的气氛森严,普京「有朋自非洲来」的盛会却是大门趟开,任由记者现场直播,活像一场由非洲元老们代表亚非拉国家,对普京的公开聆讯大会,而普京居然就当著记者们的镜头,像位苦主般抖出了一份文件。
*普京自揭基辅撤军之谜*
他称,这是去年3月俄乌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和谈期间,由乌方代表提出,并已签署的《乌克兰安全保障和永久中立条约》草案。他拿起这份文件,一五一十向非洲来宾们解开了俄军去年春季兵临基辅城下,但又主动后撤之谜。
按照普京的说法,当乌方签署文件之后,作为交换条件,俄军自基辅外围后撤。他的原话是:「在我们按照承诺从基辅撤军后,基辅当局就像他们的主人通常做的那样,把一切都扔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俄军撤离基辅外围的决定,导致普京遭到国内强硬派的痛斥,指他对西方存在的幻想,导致俄军错失速战速决良机;而他倒也沉得住气,直到迎来非洲朋友时,才把这份令他「上当受骗,鸡毛鸭血」的一纸空文抖出来。
但在普京发言的时刻,最为影响俄罗斯周边,以至全球政治格局变化的,却是即将揭开帷幕的布林肯「北京一夜」。在接待非洲朋友的那几个小时,克里姆林宫的主人、莫斯科的政治精英和舆论圈,又怎会看漏「空军二号」正在飞往中国?
当普京在记者镜头前抖出那份白纸黑字的文件之时,他亦必清楚知道,美国的国务卿和北京的东道主,都会在关上会议大门之前,及时看到他表白的这一幕。因此从现实角度来说,普京的每一句发言,都是朝北京方向发出的隔空提醒:「布林肯在会场上吐出的每一个字都不可信。」
*「他们已经没有炮弹」*
俄罗斯主流舆论观点,也与普京的隔空提醒相呼应,认为中美关系已经回不了头,布林肯访京只是为部署对中国的进一步对抗争取时间。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的国际关系专家费年科在受访时如是说:「美中对抗已经走得太远了。我认为,布林肯这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美国人为在台湾问题上的对抗争取时间。」
费年科续指,布林肯需要为美国争取时间,是因为华盛顿还没能扶植出一支「可能与中国发生冲突的陆军」。他预测:「美国人会争取在这段时间内鼓动中国的某个邻国,使之达到发生冲突的程度。理论上,这可能是越南或日本。」
这种观点和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莫斯科方面尝试向中国传达的讯息是一致的,乌克兰战场甚至被阐释为保障中国安全的西线前沿。这种观点认为,北约在亚欧大陆西线对俄罗斯发动消耗战,只是在东线对中国发起总攻的前奏。如果俄罗斯倒下,中国亦难逃被美西方阵营逐个击破的下场。
这种观点进一步认为,由于俄罗斯反过来消耗了北约的实力,因而削弱了美西方在远东进击中国的可能。仍旧是在上周,普京召开记者会讲解俄军反制乌克兰大反攻情况时,就意味深长地露了布林肯访华时的底牌。他说:
「西方国家已经为乌克兰掏乾了所有库存武器,目前仅剩下韩国和以色列,但其库存很快也会用完。」他续指:「这些库存不是韩国的,也不是以色列的,实际上是美国的资产,可以取出并移交给乌克兰,但这些库存很快也会用完……」
想想北约是如何急于从韩国订购弹药;而台岛那些花费巨款,原拟于武装成刺猬的军火却交付无期;这对于第一岛链潜在爆发战争的影响是甚么?而北京在决定中美关系走向时,又会如何看待来自圣彼得堡的隔空提醒?
*「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无巧不成书,亲民主党的美国「彭博社」此时也给了北京一个提醒,发表了名为《中国最好听听布林肯的话》的社论,结果引来华春莹在推特反击。她称:「如果任何人想伤害中国而自己毫发无损,那是幻想」;「美国在越南、伊拉克或阿富汗的战争中有没有获得任何一次胜利?」
华春莹这番话又算不算是一并回应了圣彼得堡的提醒?可见得,普京在圆桌会上的发言,不一定只是说给现场来宾;而北京接待布林肯到来的每一个举动,恐怕也不局限于处理中美这段感情。正如《北京一夜》歌词裹面早就有唱:「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布林肯之所以来,而东道主愿意让他来,双方早已经过各种磋商和计算,有几分冷暖后此再清楚不过。因此,无论是接待的礼仪,还是座位的安排,与其说是做给美国看,倒不如说是做给全世界看。
当北京上演这一夜之时,共同价值固然坚若磐石,但共同的夥伴、价值的盟友们能安睡否?谁有信心在中美双边的会议大门关上之后,一切利益的交换尽在他们掌握中?所以,在中美之间吹喇叭,打筋斗,以前不是,但现在却肯定是在钢线上挑战极限魔法的危险行为,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变成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