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中国数字产业,呼唤新的鲶鱼
时间:2023-06-19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公布了5月经济数据。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下降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6%,环比下降0.9%,都不理想。

我问了一家快递公司高管,他们今年发送的包裹量比去年只有几个百分点的增加,6·18大促效应也不明显,可见消费增长还是动力不足。

不过我有一种预感,经济正在筑底,会慢慢起来的。

6月9日晚,我从上海虹桥站去南京南站,没赶上晚上7点多的车,想改签,结果一张剩票都没有,统统卖完。后来上了晚上9点多的一班车,到苏州前没有座位。我问站里的工作人员,虹桥站现在每天发送的旅客量已和2019年同期相当,周中每天20万人左右,周五25万人左右,今年五一最多时超过30万人,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过去三年,乘务员跑车少,收入减了不少,每月只有2300元底薪加一点跑车费,今年收入已恢复正常,且现在已有加开列车的情况,对增加收入是利好。

虽然这天在高铁站赶来赶去有点狼狈,但发现通勤、旅游、商务都很旺,挺欣慰。经济正常化,不少人的收入就能稳下来,甚至还有些增加,如果再积累一段时间,消费就有底气了。我预测今年双11的情况会比6·18要好。

当然,还不能说经济动能已经恢复了。上周我和几条街道的商会会长交流,街道现在鼓励商会的会员企业外出摆摊,也希望他们多招聘一些员工,但企业自身也有压力,觉得“尽可能不裁员,就是在为就业做贡献”。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在内部会议上说:“大家都要有共渡难关的精神,现在就业很不容易,前一段有个朋友的孩子是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我托了关系,他才去了一家公司送外卖。”

他的话,让我想到了“谁来给我们造饭碗”的问题,也就有了这篇文章。

过去十年中国新增就业的主平台

202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约2亿人,其中外卖骑手约1300万名,接近全国人口的1%。我查了最新数据,美团公布“2022年有单骑手数为624万人”,饿了么公布“2021年共有114万骑士在饿了么平台获得稳定收入”。

再看网约车司机。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3年4月全国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40.6万。据滴滴出行《2022年度经营与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12个月中,中国出行业务的年活跃司机规模达1900万人。我还问了其他的网约车公司,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中国网约车司机在3000万人左右。

这些数据都和数字化平台相关,引发了我的好奇。我又查到了如下数据:

蚂蚁集团生态一年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为147.7万个,通过数字科技稳定就业岗位524.7万个。(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发布的《数字平台就业价值研究报告——基于蚂蚁集团生态的分析》,测算时间从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一年带动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超过6000万个,包括阿里直接雇佣,阿里间接雇佣及生态企业雇佣,伙伴、商家基于阿里平台上的需求雇佣。(来源:2022年8月发布的《2022阿里巴巴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2022年微信生态衍生就业机会5017.3万个,包括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来源: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23年5月发布的《数字生态就业创业报告》)抖音带动就业机会3617万个。(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20年9月发布的《灵工时代:抖音平台促进就业研究报告》,测算时间为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没有再去查拼多多、京东、小红书、唯品会、B站、喜马拉雅音频等,即使剔除上述数据中的重叠因素,结论也是清晰的——数字平台是过去十年中国新增就业的主平台。从连接人与商品的电商平台,到连接人与服务的生活服务平台,连接人与人的社交娱乐平台,连接人与资讯的资讯平台,连接人与资金的金融服务平台,连接人与算力的云计算应用平台……它们不仅用数字技术服务了以十亿计的消费者,而且赋能了以亿计的创业者、劳动者,还连接了全社会千行百业和城市乡村的角角落落,让生活更便利,让创业门槛更低,让生产效率更高。

写这篇文章时,我还不期然地搜到这样一些信息:

截至今年5月1日,余额宝上线十年间累计为用户赚取的收益超过3867亿元,相当于每天为国人赚了1亿元零花钱。

截至2023年3月,微信、腾讯地图打造的“小修小补”小店专属地图,已筛选出全国200多个城市,超50万个修鞋、开锁、配钥匙、裁缝店、自行车维修、电动车维修、钟表维修等小店的地理位置和服务信息。有需求的居民可以迅速在App、小程序里找到这些小店主,获得生活的“小确幸”。

曾经担任过二汽总厂厂长的陈清泰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进入85岁,就不开车了,出行就靠滴滴。因为太方便了。我走出家门呼叫滴滴,一般3到4分钟车就来接我了,到地方后我下车就走,也不用找停车场,价钱也能承受。”

所有这些服务,并不是某个部门想出来、计划好,再去提供的;而是企业在市场上,在技术和资本的支撑下,通过对消费者某个需求的洞察和满足而带来的。

一旦这样的服务被消费者接受了、突破了,就会出现新的行业赛道,并对存量经济进行创造性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