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绿色制造名单总数居全国首位 打造绿色低碳制造样本
时间:2023-06-19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广汽埃安将于2023年打造零碳工厂。

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将是广东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

广东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的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低碳工厂、园区、供应链,增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亦显示,广东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健全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促进源头减量、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末端治理。加快节能降碳、节约用水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示范创建。

随着绿色低碳转型的落实,广东的绿色低碳制造业的“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广东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04家、绿色工业园区1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9家,绿色制造名单总数居全国首位。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指出,广东绿色制造名单总数居全国首位,推动绿色低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全国低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广东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成绩可以为其他省份提供借鉴,从而推动低碳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广东的成功经验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整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制造业绿色转型成趋势

随着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逐步落地,作为广东制造业重要支柱的汽车产业,也相继开启了低碳模式。

近年来,广汽集团积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设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2021年发布“GLASS绿净计划”,旨在到2050年前(力争2045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并在下属企业各领域坚定不移地落实。

“我们在研发企划和制造环节,以及在生产和销售等多个环节,都在坚定不移地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促进源头减量、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末端治理。加快节能降碳、节约用水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示范创建。”广汽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具体而言,在研发企划和制造环节,广汽研究院成功实现国内首款氢内燃机点火,开展氢燃料电池和混动技术研发与应用;广汽旗下整车企业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推出一系列新能源产品,包括广汽埃安旗下国内首款规模量产纯电超跑HyperSSR、广汽本田e:NP1极湃1、广汽丰田bZ4X、广汽三菱AIRTREK(阿图柯)等;广汽埃安完成零碳工厂能力体制建设,将率先于2023年实现零碳排放。

而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一大批新能源工厂项目相继竣工、开工,包括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二期扩建和第二智造中心竣工均实现投产、广汽本田新能源车产能扩大建设项目开工、广汽丰田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建项目二期投产。此外,依托“26能源行动”计划,广汽集团加快建立“锂矿+基础锂电池原材料生产+电池生产+储能及充换电服务+电池租赁+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纵向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链布局,成立广汽能源科技公司,布局充换电中心,构建“光储充换”一体化的可持续利用能源生态。

广东另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也在秉持致力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企业愿景,积极发挥在新能源领域的独特优势,不断挖掘企业减排降碳的潜力。

“工业园是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公司以‘零碳园区’建设为落实国家‘双碳’工作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自身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独特优势。遵循减碳‘三化论’概念,即能源电气化、电气绿色化和智能数字化,有序开展减碳工作。”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具体而言,在零碳园区方面,比亚迪以“绿色、发展、可持续”为核心概念,于2021年8月正式宣布打造中国汽车品牌首个零碳园区总部。

据了解,此次比亚迪全球总部零碳园区的建设将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云轨和云巴等一揽子绿色解决方案,应用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减排245681.89吨二氧化碳当量。2022年,在国际公认的权威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的协助与支持下,取得“ISO14064认证”及“PAS2060碳中和认证”,成功打造中国汽车品牌首个零碳园区总部。

而在电气绿色化方面,比亚迪则改变能源结构,将电力切换成清洁能源。场内自建绿色电力消纳,在可利用屋面全面铺设太阳能板,并自建光储一体化储能系统,有效保障生产用电。此外,比亚迪自愿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积极参与绿证交易市场。2022年,比亚迪在深惠地区累计购买GEC绿证104707张,减少91294吨二氧化碳排放。

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方向密不可分。

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全球性挑战,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减缓全球变暖趋势,《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

2020年9月,中央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承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双碳”大背景下,气候科技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期,而实现“双碳”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上百个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