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世界各国如百舸争流,随着金融周期跌宕起伏;溯流而上,方知全球金融管道活水之源——货币。金融合约则如朵朵翻滚的浪花,亦如涌动的暗流,织就了相互嵌套的资产负债表之网,推动着整个经济体系的前行。可见,实体经济离不开货币及金融合约的助力,更加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流动性的创造,推动世界金融体系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诚然,金融管道创造的流动性恰如一把“双刃剑”。回首过往,细数许多重要的全球金融周期,无一不能追踪到流动性创造的刀光剑影。2008年,影子银行体系流动性蒸发,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2022年,美联储实施加息紧缩性货币政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产类都大跌,各国的经济增长亦深受影响。
世界金融与货币体系犹如江海奔腾,浪花四溅,看似触手可及、妇孺皆知,但欲真正理解其动力之源,以期乘风破浪,则绝非易事。
《极简央行课》一书风格独特,我们唯愿带领中国读者一起溯流而上,探寻全球流动性创造之源,窥视金融管道的动力机制,赋能金融界同仁劈波斩浪,共同助力中国早日成为全球流动性创造的金色彼岸。
货币体系以及美元的全球性市场
货币经济学就是“流动性”的经济学。货币创造特别是美元创造像是控制社会经济大潮奔涌向前的“闸门”,在美联储这个世界性中央银行的掌控之下,为整个金融体系源源不断地注入流动性。
货币与流动性
有学者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寻求流动性和安全资产的历史。何为货币(流动性)?在现代社会,流动性(货币或者安全资产)就是“不受任何质疑”(noquestionasked)、价值在任何状态下都比较稳定的、人们普遍接受的金融合约,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一元钱就是一元钱”。具有这种特点的资产或金融合约就成为不同阶段流通于社会的“货币”,继而,这些货币的流动性之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们所使用的硬币、钞票和纸币等都是法定通货,通货是一种常见的货币形式,但它们并非是最主要的类型。毋庸置疑,美联储、商业银行和各国财政部、最近四十年兴起的影子银行都在货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在现代社会中,商业银行创造的“短期债”(短期存款)因其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能够被所有人“接受”,而逐渐被视为理想的货币形式之一。银行存款是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其与通货可以互换。
美国的中央银行准备金则是由美联储发行、只能由商业银行持有的一种货币。由政府发行的美国国债虽然可能具有很长期限而并非短期债,但以国家主权信用作为担保的美国国债,有着较高的流动性与安全性,随时可以兑换成通货,在实际上成为大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货币”。这些机构不会持有大量的现金,也不会将资金存放在商业银行(因为其数额已经远超过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保险的上限),亦不会持有央行准备金(因为只有商业银行才有资格持有准备金)。因此,国债就是机构最理想的货币形式。
此外,国债是具有收益率的,美国国债收益率被视为所有美元资产的基准利率,因而美国国债也是一种安全资产。如后文将提及的,美国国债因其高安全性与高流动性而被全世界广泛接受。正如本书所概括的,“现代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货币包括法定通货、银行存款、中央银行准备金和国债”。
不同货币类型有着不同的信息敏感程度和被“接受”程度,流动性也略有差异。无论如何,“不受任何质疑”是所有货币类型的共同特性,这也意味着,像股票这类对信息高度敏感的资产是难以成为“货币”的。例如,从国家记账单位的角度来看,银行存款的价值似乎从未有过波动。你可以随时用100美元中央银行存款偿还100美元债务。但是,如果以苹果公司股票支付100美元债务,那么所需股票的数量就会因时而动。因此,在用苹果公司股票结算时,苹果公司可以发行小面额的股票和硬币。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所有市场价格都以苹果公司股票报价,一般价格水平自然就会随着苹果公司股票的价值、股份分割和合并等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股东收到分红的形式也将是价值不确定的股票(而非法定货币),这显然不是最优的货币形式。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比特币等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的“数字货币”会失败了:巨大的波动性使得它们“有太多被质疑的问题”(toomanyquestionsasked)的地方,这不符合我们对货币的定义,也为日常支付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人们喜欢我们总结的四种“货币”是有据可循的。实际上,安全的短期债意味着“流动性”,货币经济学就是“流动性”经济学。这些流动性略有差异的货币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国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它作为机构投资者持有的重要货币类型,与其他货币类型能够很便利地互相转化。国债持有者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国债,或者以其为抵押品申请贷款,从而将国债转化为银行存款或现金。
如前文所述,商业银行也可以让银行存款与现金实现互换。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曾说,“每个人都能创造货币,问题是如何让它被接受”。至此,我们同样可以说,源于资产的流动性,每种资产都具有一定的“货币性”(moneyness),只是不同类型资产的货币性或流动性的程度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