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电6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冰城百年老街如歌漫卷——火车拉来并带“火”的一条街,见证中国开放之路》的报道。
千余米,百余年,几代人。
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引以为傲的大街,但很少有像哈尔滨这样,把中央大街深深融入城市文脉和市民血液,见证中国近代百余年开放之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街?厚重的路石和斑驳的老建筑里藏着哪些故事?6月15日,第三十二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在这座“冰城”举办,世界各地客商汇聚于此,一睹百年老街芳华。在中国东北,品读中央大街,打开尘封记忆,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铁路带“火”的大街
哈尔滨,中国最北省会城市,有“冰城”“音乐之都”“丁香之城”等美誉。然而,对于许多外地游客来说,如果没有逛过中央大街,就仿佛没有来过这座城市。这条大街究竟有何魔力?
松花江畔,江水奔涌逐前。江上矗立的中东铁路桥,诉说着这座曾经的小渔村的沧桑变迁。故事还要从一个多世纪前说起,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一张张记忆的碎片不断拼接,勾勒出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构筑了有血有肉的哈尔滨。
先前,有人把这片土地叫“傅家甸”。而在元朝,这里只是一个驿站。如果没有“中东铁路”,这座如今的国际化都市也许无缘出现在地图中。
1896年,李鸿章与沙俄代表在莫斯科以“共同防日”名义签订了《中俄密约》,规定俄国可以在中国吉林、黑龙江两省建造铁路。沙俄曾将铁路定名为“满洲铁路”,李鸿章坚持“必须名曰‘大清东省铁路’,若名为‘满洲铁路’,即须取消允给之应需地亩权”。因此,这条铁路又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
松花江畔的哈尔滨是其中一站。1898年,中东铁路工程局由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迁到哈尔滨,这个年轻的城市开启了国际化步伐。关于哈尔滨名字的由来,作家阿成在《哈尔滨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的说是蒙古语“平地”的意思,有的说是“晒网场”的意思,也有的说哈尔滨是“阿勒锦”的谐音,是女真语“光荣”与“荣誉”的意思等等。
无论名字因何而来,这里最初都只是一个松花江畔的小渔村。与中国很多城市不同,它没有传统的高大城墙,反而有各类欧式建筑林立其间,沙俄、英、日、法、美等国侨民来此聚居,外国领馆众多。当时,这里被称为“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是远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中央大街管委会主编的《中央大街》一书中这样介绍这条街:“起点经纬街,终点松花江江沿,全长1450米。中国最早、亚洲最长的步行街。历史可追溯至1898年。”是否为“中国最早”,各地仍有不同争论;是不是“亚洲最长”的步行街,也众说纷纭。但是,这条百年老街的声名远播,却是不争的事实。
人们常说,哈尔滨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而中央大街则无疑是火车拉来并带“火”的一条街。100多年前,中东铁路率先将哈尔滨与世界连接。
铁路带来了货物,也带来了移民,形形色色的人口和大量资金快速涌入,哈尔滨迅速成为一座华洋杂处的大都市。最为繁盛时,这里曾拥有19个国家的领事馆,许多知名建筑就在中央大街两侧拔地而起。
商贾云集“中国大街”
中央大街,最初名为“中国大街”。《中央大街》一书中这样记载:“当时的沙俄殖民者,就像给自己民族的底层社区起名为‘懒汉屯’,‘中国大街’这个名字里其实不无偏见和歧视。中央大街在1899年的时候看上去很糟糕,近乎沼泽河滩地,到处是烂泥塘,街道两侧是中国劳力居住的棚户区。”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很多犹太裔士兵就地转业,大部分留在了哈尔滨。当时,俄国境内反犹势力猖獗,而在哈尔滨这块开放包容的土地上,非但没有反犹土壤,市政当局还实行了一系列吸引移民的开放优惠政策。
犹太人与生俱来的敏锐商业嗅觉,使他们迅速找到第一处“金矿”——中国大街。很快,街道两旁的草棚茅屋更换了主人,比如马迭尔品牌创始人约瑟夫·卡斯普,就是一名退伍兵,因收购地皮而暴富。“马迭尔”取意摩登、时髦,转瞬百余年,“马迭尔冰棍”和“马迭尔宾馆”热度不减,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滴水成冰的三九天,都有人排着长队购买冰棍、拍照留念。马迭尔宾馆是一座充满自由与浪漫色彩的“新艺术”风格建筑,充分体现了20世纪初的潮流。建筑上方棕绿色的穹顶、孟莎式的屋顶、多姿多彩的女儿墙造型,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里也成了哈尔滨的象征之一。
由于街道建在沼泽上,每年春夏之交,化冻后松软的路面常常使车辆深陷其中。1924年5月,由俄国人掌控的哈尔滨市自治公议会开始铺设石砌路面,工程设计兼监工是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路面用18厘米长、12厘米宽、形状如面包的花岗岩石竖立着砌造而成。老辈人说,当时一块面包石价值一银元,一银元够穷人吃一个月——“中国大街”堪称“银元大道”。这些往事虽已不可考,但大街确实成了黄金宝地。
1928年,“中国大街”更名为“中央大街”。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中央大街,俨然小型世博会,这里能找到当时世界最时髦的商品,俄国的毛皮、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