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5月CPI数据出炉,同比增幅降至4%,创两年新低,投资者对美联储在当地时间14日按下“加息暂停键”的概率预期飙升至90%。
花旗前首席经济学家、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外部成员威廉·比特(WillemBuiter)近日在纽约接受第一财经记者视频专访时预期,美联储今夜会停,但不该停。
比特认为,美联储最终将把联邦基金利率提升至5.75%。并且,总需求的实质性放缓才能挤出通胀,期间,美国经济将呈现滚动的软衰退。
比特预期,由于美联储在提高政策利率方面一直实行渐进主义,想要实现2%的通胀目标,恐怕最早也要等到2025年。
比特警告,一旦世界经济过度脱钩,或成为加剧全球信贷和债务危机的驱动因素之一。
第一财经:美联储是否将在6月14日的议息会议后宣布暂停加息?
威廉·比特:我认为,美联储的加息步伐会暂停一个月,以观察总需求和通胀的发展情况。美国整体失业率从3.4%升至3.7%,劳动力市场渐趋疲软,这意味着通过工资上涨带来的潜在通胀压力或正在减弱。
诚然,我认为美联储应当继续加息25个基点。美国通胀依然顽固,特别是美联储首选的通胀指标——核心通胀率依然高企,现在宣布战胜通胀还为时过早。
第一财经:仅一个月前还有很多关于今年年底开始降息的讨论。
威廉·比特:一切皆有可能,但并非一切皆会发生。想要迫使美联储降息,需要看到核心通胀率大幅下降,经济活动大幅减弱,产能过剩加剧和失业率上升。
我认为美联储在2023年底前降息的概率很小。即使美联储在6月暂停加息,并不意味着升息周期的终结,我预期美联储或将把利率提升至5.75%。
第一财经:期间,美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
威廉·比特:美国经济在过去一年间一直在软着陆。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利率从0上升到5%,美国经济却未陷入衰退。
当前,外部环境趋于不利,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需求恐将减弱;而在美国国内,商业地产行业波动和相关银行业风险恐推动信贷进一步收紧,从而导致美国国内需求的实质性放缓,并引发经济衰退。
我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种滚动的软衰退(rollingsoftrecession)。
第一财经:核心通胀居高不下已成为多个发达经济体央行面临的挑战。推动核心通胀走高的根本因素何在?能解决么?
威廉·比特:在我看来,降低核心通胀的唯一可靠方法是通过增加过度需求,即经济放缓。迄今为止,美联储未能使经济活动充分放缓,以影响包括潜在工资通胀在内的核心通胀。而且我认为,若不进一步提高利率并削弱经济活动,美联储将无法达成目标。
第一财经:你认为,工资价格螺旋上升是否已经形成?
威廉·比特:是的,毫无疑问。工资通胀之所以高企,是因为工人关注近期和当前的价格通胀以及生活成本指数,然后通过价格通胀传递至消费者和企业、商品和服务市场。
这再次意味着,如若经济活动没有实质性的进一步放缓,至少是温和的衰退,就无法将通胀挤出。
诚然,这一目标恐怕无法在今年达成。因为美联储在提高政策利率方面一直实行渐进主义,不是按照国际标准,而是按照解决通胀所需的标准。
美联储的行动太晚且太慢,今时今日的基准利率应接近6%,而非5%-5.25%。
第一财经:美联储渐进甚至勉强行事的原因何在?
威廉·比特:美联储落后于曲线的原因在于,其一,美联储简单误判了潜在通胀压力;其二,他们还寄希望于在经济活动没有实质性放缓的情况下,实现无痛、完美的去通胀。这一希冀是错误的。
可惜的是,在其认清错误的政策乐观主义的现实之前,美联储不会做出恰当的反应。这恐怕至少要等待今年晚些时候。
第一财经:疫情前的多年间,美联储始终致力于治理通胀疲软而未果。如今,央行又面临通胀过高的考验。对于美联储完成把通胀降至2%的目标,你有多大信心?
威廉·比特: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言,治理通胀过低和通胀过高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当通胀过低的同时,政策利率处于零下限附近,正如大多数发达国家在新冠疫情前所面临的局面,央行可以做的事情很有限——即便可以推出量化宽松和质化宽松,但缺乏强大的利率工具供其使用。
当通胀过高时,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该如何去做。诚然,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而言,这一过程都是痛苦的,因为它会造成经济放缓和衰退。我认为,美联储将实现其2%的通胀目标,但最早可能也要等到2025年。
第一财经:你如何评估目前欧洲的通胀形势和央行应对?
威廉·比特:与美国相比,欧央行和英国央行更加落后于通胀曲线,甚至无法很快赶上美联储。
我认为,欧央行和英国央行都需要继续加息。鉴于英国核心通胀率仍在上升,50个基点的加息或是合适的。就欧央行而言,鉴于欧元区核心通胀正在缓慢下降,25个基点加息是合适的。
与此同时,欧洲的货币政策制定者对于实体经济放缓的担忧恐会导致其放缓加息步伐。当然,我希望他们不会这么做。
想要在未来两年内实现2%的通胀目标,欧央行和英国央行都需要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