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发文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
时间:2023-06-07 00:00:00来自: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字号:T  T

6月7日,广东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加快建设生育友好省,稳妥有序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不断深化优生优育及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完善托育、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生育支持措施,落实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等多方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健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加快构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为推动我省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提出,实施精准购房租房倾斜政策。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对在缴存城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的多子女家庭,可适当提高租房提取额度,或按照实际房租支出提取住房公积金;对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有条件的城市可给予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相关支持政策。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制订后,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议批准执行。积极发挥国有住房租赁企业建设、运营、管理等综合优势,支持其通过新建租赁住房、“城中村”住房规模化租赁改造等方式,扩大住房租赁规模。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利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增加长租房供应,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各地可结合实际,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制定实施差异化住房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

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实施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军队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认真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国卫人口发〔2022〕26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粤办发〔2021〕30号),加快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建设生育友好省,稳妥有序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不断深化优生优育及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完善托育、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生育支持措施,落实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等多方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健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加快构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为推动我省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生育全程服务。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完善省市县三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体系,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快实施妇幼健康保护工程,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省、市、县级均应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加强高质量产科建设,提供优质住院分娩条件。健全覆盖城乡居民、涵盖生育全程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落实三级预防措施,全面开展婚前保健、孕前保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等出生缺陷防控项目,针对重点疾病推动围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服务和多学科诊疗协作,加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障碍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筛查、诊断和治疗。

(二)提升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扎实做好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免费健康检查、生长发育监测、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中医调养等服务,加强儿童视力、听力和口腔保健等医疗保健服务。夯实由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组成的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有医师专职从事儿童保健服务。全省所有地市实现母婴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全覆盖。做好新生儿参加居民医保服务管理工作。

(三)强化生殖健康服务。推广普及镇痛分娩,提升分娩镇痛水平。加强孕育能力提升专项攻关,推广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中医药服务、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技术,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完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制度建设,加强服务监管和质量管理,严格规范相关技术应用,建立全省供需平衡、布局合理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生殖健康促进行动,加大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力度,减少非意愿妊娠与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

(四)提高婴幼儿家庭照护能力。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医疗机构、行业组织等建立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多渠道、多形式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与技能。支持各地探索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扩大家政企业上门居家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鼓励有条件的托育机构与家政企业等合作,提供上门居家婴幼儿照护服务。发挥妇幼保健、基层医疗卫生、托育等专业机构作用,通过入户指导、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方式,结合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为家庭提供公益性育儿指导服务。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和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