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将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时间:2023-06-05 00:00:00来自:人民日报字号:T  T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认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指引中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将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取得更大成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道路”

新时代新征程上,一个重大论断引发强烈共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国际人士认为,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加深刻感知中国发展繁荣的文明力量,更加认同中国发展道路和合作理念。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正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道路。”希腊欧洲与外交政策基金会中国问题研究员乔治·佐戈普洛斯表示,中国不仅举办文明古国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活动,还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在当前国际背景下,中国展现出的合作与对话态度至关重要。

哈萨克斯坦著名汉学家克拉拉·哈菲佐娃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出中国对古老中华文明的尊重,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哈菲佐娃表示,当今世界面临多重挑战,中国人民将继续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语言与文化研究学院副教授哈内斯·费尔纳表示,中国在其悠久的历史中,积极与外部世界保持交往,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如今,中国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既积极借鉴世界先进经验以促进自身发展,也打造了多种公共产品支持其他国家发展。

瑞士欧亚论坛副主席迈克尔·温特勒表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其突出特性之一。数千年的历史被记载、保存下来,并传承后人。中华文明也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种特性令中华文明充满魅力,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收获了许多国家人民的关注和喜爱。

约旦儿童作家法迪娅·达斯表示,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不仅自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埃及希克迈特文化集团总经理艾哈迈德·赛义德表示,中国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和中国的发展成就。中华文明将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国际人士认为,“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个结合’体现了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埃及《今日消息报》资深记者巴达维表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

哈菲佐娃表示,中国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获益。

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娜·东琴科表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就体现了这一点。“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民众日常生活,展现巨大时代价值,中国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中华文化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埃及著名汉学家、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杰卜表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经验值得借鉴。拉杰卜经常收看《国家宝藏》这一节目,对中国运用数字化技术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印象深刻。“节目运用全息影像技术等数字科技,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国宝,打造沉浸式情景舞台,生动形象地讲述国宝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每一期内容都令我受益良多。”拉杰卜说,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融合,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让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表达方式。

墨西哥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莉莉亚娜·阿索夫斯卡表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国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对科学、文学、思想等各领域的历史文献进行修订、再版,挖掘其时代价值,这些努力将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