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这是2023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也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将开启中国和中亚国家关系的新篇章,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力。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中亚国家与广东省之间的合作渊源已久。十年来,广东省深圳市结合自身优势,扎实推进与中亚各国的交流合作,在经济、贸易、文化、人员等领域的交流往来越来越紧密。
近年来,广州市海关监管的中欧班列累计新增14条进出口线路,新增广州国际港、南沙港两个装车组织站点,打通“中亚—广州—东南亚”物流通道,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直连贯通。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中亚五国合作有助于实现互利共赢。“中亚国家位于中国西部和西南部的边界地区,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和文化联系。加强经济合作可以促进贸易往来、投资合作和人员往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此外,还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稳定与繁荣。”
“一带一路”牵线广东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以及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广州、深圳对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贸易迎来“开花结果”。
随着中国—中亚峰会的到来,中国与中亚在外贸领域关系也日益密切。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不断深入,贸易额快速增长。202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超过700亿美元。建交30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增长了100多倍。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50亿美元。中欧班列“长安号”今年一季度开行1103列,较去年同期增长39.6%,创出历史同期最好成绩。
中亚地区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截至目前,中国与中亚五国已实现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全覆盖”。
在中国—中亚机制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就,切实帮助中亚各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2011年3月19日,首列中欧班列正式开通。在之后的十数年间,途经中亚的中欧班列在中欧班列开行总量中占比近80%。随着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粤商到中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2013年9月,中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而中亚地区便成为了“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近十年来,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越来越多优质合作项目在沿线各国“开花结果”,倡议已逐渐从蓝图变成实景。
2017年5月22日,深圳“湾区号”中欧班列开启首发,进一步强化了粤港澳大湾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连接。
2022年3月,深穗喀—中亚/南亚多式联运班列正式开通,这也搭建起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喀什—中亚之间的桥梁,打通了粤港澳大湾区经喀什向中亚、南亚,乃至欧洲进出口货物的大动脉。
目前,已有2721家企业的货物通过“湾区号”中欧班列通达欧亚大陆38个国家。“湾区号”中欧班列发展至今,运送货物已由开行初期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逐步扩大到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葡萄酒等多个品类。
近年来,广州海关监管的中欧班列也累计新增14条进出口线路,新增广州国际港、南沙港两个装车组织站点,实现广州中欧班列回程进口班列零的突破,打通“中亚—广州—东南亚”物流通道,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直连贯通。
目前,广州海关监管进出口班列已达到“11出4进”15条常规固定线路,以安全高效监管服务中欧班列联通西欧、东欧、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个城市,为2000余家外贸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物流通道。
当前,中亚的经济增长也带动当地消费市场的逐步升级。欧亚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中亚地区十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3.6%。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以及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广州、深圳对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贸易迎来“开花结果”。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广东省深圳市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值由2013年的35.2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65.7亿元,期间年均增长7.2%;自中亚五国进口由0.1亿元增长至2.3亿元,年均增长33.5%。
广州海关公布的数据亦显示,今年前4个月,广州海关关区企业对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达7.3亿元,同比增长33.1%。其中,出口7.2亿元,同比增长31.8%;进口913.9万元,同比增长474.1%。
中亚合作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而且是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制造产业、消费级服务产业集聚地,相关产品能满足中亚国家和区域的需求。”
随着中国—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有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建设,国际间贸易运输方式更加多样化,通关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广州、深圳的进出口企业也实现了“互利共赢”。
深圳市艾比森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与中亚五国的业务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公司的显示产品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