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36计|月入过万,可以过什么样的退休生活?
时间:2023-05-29 00:00:00来自:中国证券报(微信公众号)字号:T  T

汇丰晋信“养老36计”专栏

为投资者谋划人生养老大事

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支柱”。

那么退休后到底可以领多少养老金?我们来作一简化情况下的说明示意。

第一支柱

国家层面:基本养老保险

1、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

其中,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本人第1年缴费工资/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本人第n年缴费工资/第n-1年职工平均工资)÷实际缴费年限。

基础养老金不是个人账户累计的缴费,是国家另外发放的,且不限期数。

那这一部分到底能拿多少钱呢?我们来计算作一示意。

数据及算法最终要以官方实际计算为准,此处计算结果仅作示意,不代表实际到手的养老金。

假设某退休人员满足以下条件:

实际缴费年限25年

2023年退休,退休时55岁

每年的缴费工资等于上年职工平均工资(该人员平均缴费工资指数简化为1)

那么该人员可以拿到的基础养老金如下:

*(我们设定为等于2021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除以12得到月平均)

计算过程演示(深圳为例):12,964元x(1+1)÷2x25年x1%=3,241元/月

2、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含利息)÷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这一部分,在工作时逐月按个人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积攒。

从2022年1月1日起,全国参保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为16%,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为8%。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如下表。其中,并不是说计发月数是多少个月,就只能领取多少个月的养老金。当个人账户全部领取完后,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继续支付,发放终身。

那这一部分到底能拿多少钱呢?我们继续计算示意。

数据及算法最终要以官方实际计算为准,此处计算结果仅作示意,不代表实际到手的养老金。

假设前述退休人员:

前述条件不变

单位缴纳比例按照16%简化计算

积累的资金会产生利息,但由于同时有通胀影响,为方便计算,将二者相抵消

计算过程演示(深圳为例):历年的在岗职工工资加总(1997年-2021年)x(8%+16%)÷170月=2,138元/月

其中,由于缴纳比例方面,各地、历年可能都有所不同,已累积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数额还是要以实际为准。

也可以尝试自行查询,例如上海就可以在“随申办”app中查询到养老金的详细信息。

第二支柱

单位层面:企业年金/职业年金

这部分养老金,是前期积攒,后期发放的模式。

针对事业单位的,称为职业年金

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4%。

针对企业单位的,称为企业年金

部分企业单位没有企业年金。缴费比例方面,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8%。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2%。具体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一方协商确定。

即使换工作,年金也依然保存,或可在新单位继续累积。退休后的获取方式,可以按月领取,也可以用于购买保险等(具体措施请见官方政策文件)。

我们来计算一下第二支柱的养老金吧。

数据及算法最终要以官方实际计算为准,此处计算结果仅作示意,不代表实际到手的养老金。

假设前述退休人员:

前述条件不变

其工作单位有企业/职业年金,且总共按照12%缴纳

获取方式选择退休后按170个计发月数发放(仅为做计算示意,具体获取方式请以政策为准)

积累的资金会产生利息,但由于同时有通胀影响,为方便计算将二者相抵消

计算过程演示(深圳为例):历年的在岗职工工资加总(1997年-2021年)x12%÷170月=1,069元/月

能领到多少养老金

好了,现在将前面已计算的:

第一支柱:国家层面:(1)每月基础养老金、(2)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

第二支柱:单位层面:每月发放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

相加,就可以得到退休后的每月总收入示意:

数据及算法最终要以官方实际计算为准,此处计算结果仅作示意,不代表实际到手的养老金。

可以看出,养老金发放,少于原先的每月工资。(如果没有职业/企业年金的情况,会更少一些。)

有些人会说,退休了我没什么花销,这些收入完全够用呀。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2022年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8岁,后续还可能继续提高。在步入长寿时代的当下,养老金在可能有所上调的同时,实际的使用价值也在随着通胀持续下降。

此外,如果想要追求比较高质量的退休生活,也会对资金储备有更大的需求。

所以,我们可能需要第三支柱来对养老金进行补充。

第三支柱

个人层面: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①2022新推出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这是2022年新推出的制度,年度缴费上限为1.2万元,账户提供免税优惠。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个人养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