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亚峰会日前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中国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共商合作大计,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
友好的相聚,赓续千年友谊;团结的盛会,开辟崭新未来。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包括国企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抢抓合作机遇,深耕中亚地区,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质量的经贸合作次第开花,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加强合作的“一带一路”倡议愿景,正在中国-中亚国家的共同努力下结出硕果。
以粮油联通消费大市场
农业始终是中国和中亚国家间开展更广泛合作的领域。从最初的粮油进口到订单种植,再到建厂生产和立足中亚、构建海外粮源网络,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实现了从最初的参与者到稳定受益者的“完美蜕变”。
回忆起来自哈萨克斯坦的2000吨非转基因优质油脂经过6天“中欧货运班列”运输,最终在2016年3月26日抵达西安国际港务区时的场景,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贾合义记忆犹新:“由于商品本身的特殊性和大宗进口的首次运营,进口粮油较为繁琐。但在中哈两国海关、质检、铁路等多个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下,这趟班列仅用6天就实现了首次满载货物回程,这坚定了我们深耕中亚、扎根中亚的信心和底气。”此后不久,由爱菊投资,历时半年建成的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一期年加工30万吨油脂厂,又于当年12月6日试投产运行,成为哈最大油脂厂,为哈农产品就地转化、产业链有效延伸贡献了“中国方案”。
贾合义说:“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肥沃的黑土地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小麦出口国。目前,哈萨克斯坦可耕地面积超2000万公顷,具有潜在农用价值的牧场面积在1.8亿公顷左右,这为中哈两国在小麦和油料作物种植、加工上提供了广阔的合作领域。”
在爱菊集团的牵头组建下,哈萨克斯坦许多农民加入了可有效解决长期困扰他们“种粮难、卖粮难”的农业合作社,即由爱菊提供种植订单并打包收购、银行为农场主提供贷款资金、哈萨克斯坦发展基金为银行贴息并为爱菊农产品出口提供优惠政策、农场主落实订单进行种植。
拥有3万公顷土地的北哈州农场主鲍尔江说,他从前经常为粮食没销路、卖不上好价钱发愁。“订单农业”合作模式推广后,他将过去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收获的粮食也解决了销路。现在种植的小麦丰收后,经过“长安号”10天运输和在西安生产基地3天的加工和检验后,就可进入商超登上陕西老百姓餐桌。目前,爱菊已与哈萨克斯坦政府签订了150万亩原料种植战略合作协议,小麦、油菜籽种植基地长期计划将达到500万亩。
贾合义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他们已构建起以“北哈州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为集结中心、新疆阿拉山口农产品物流加工爱菊园区为中转分拨中心、西安国际港务区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为集散中心”的三位一体优质粮食大物流、大加工体系,形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发展格局,为让优质粮食“买得到、运得回”,进行着有益探索。
“在哈‘订单种植’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准备在哈粮食主产州,打造粮食集结中心,构建海外粮源网,用于粮源集并与出口至我国。目前,哈萨克斯坦北哈州集结中心已运营,拟于2023年增加仓储设施、发运设施、物流运输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心吞吐能力。”他说。
贾合义告诉记者,爱菊集团农业项目在哈萨克斯坦的探索,得到了哈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关注和认可,依托于园区项目,加快了我国农资、农机、农技的出口步伐;另一方面,项目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哈萨克斯坦就业1500人以上,促进哈平均年增加外汇折合人民币5亿元以上,推动民间交流年平均1万人次以上。“中哈农业合作的互利共赢走出了时代新路。”他说。
为跨国铁路贡献“中国方案”
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举行前夕,能够大幅缩短货运距离、显著降低物流成本的“中吉乌铁路”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峰会具体成果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吉尔吉斯共和国交通和通信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交通部关于就中吉乌铁路建设项目(吉境内段)可行性研究三方联合评审达成共识的谅解备忘录》5月18日正式签署,这标志着项目可行性研究进入尾声,在可研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合作成为三方工作的重点方向。
峰会期间,乌兹别克斯坦交通部副部长穆米诺夫·阿布杜瓦希多维奇到访了位于西安的中国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就包括中吉乌铁路在内双方可能开展合作的诸多事项,与这家在世界具有广泛知名度和一定影响力的铁路勘察、设计、咨询企业展开探讨。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欧班列增长迅速,2022年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1.6万列。中吉乌铁路项目将形成连通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一条便捷铁路运输通道。铁路建成后,可扭转吉、乌两国作为内陆国家的区位短板,打通其铁路出海走廊,为中亚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提供强有力支撑;项目建设期间对所在地建筑、服务等行业的需求,也将为沿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