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在2023年大湾区论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表示,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分布上,包括地震、洪水、风暴潮、海啸,再加上地质灾害,干旱等等,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国家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的思路。“希望可以通过我们这个工作开展自然灾害的调查、风险评估,能够为沿线国家减灾做出一些中国人自己的贡献。”崔鹏说。
崔鹏指出,要进行灾害的减灾,首先要认识灾害的规律。“我们认识的过程是从上到下的,从灾害形成机理、物理过程到影响,认识这个风险后,针对灾害发生的不同时期,采取预警风险防控措施,在灾害发生前进行预测、预警,确定风险,再进行灾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在临灾阶段,我们采取一系列的灾害应急响应措施,灾后,还是有一些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的评估,最后形成完整的从理论到技术、到管理灾害全过程风险防控体系”。
评估出来灾害要怎么办?崔鹏表示,我们做了一个全过程的(预测),从形成再到形成的因素变化,再到形成的过程,再到运动过程,以及动力学参数获取,再结合我们数据模型、数学模型,不断把这些参数的变化用到我们模型里,在灾害到达危险区之前,及时精准地把这样一些灾害信息告知危险区的设施或者是工程单位或者居民,就可以达到精准的预测。“这不仅在中国,在汶川地震灾区、西藏在用,国外“一带一路”地区也在做一些示范。”
另外,崔鹏强调,区域性减灾最重要是区域灾害的预报。如果预报得准,老百姓可以撤离,可以挽救生命,预报不准,当地政府也很难安排他,谁也不知道要撤还是不撤。
崔鹏指出,对防灾减灾,特别“一带一路”比较欠发达地区的防灾减灾提出新的挑战。首先,要认识灾害风险,加深对自然灾害形成演化机理的理解,提出新的灾害预测模型,发展风险监测与早期识别,风险预报、预警,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其次,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开展深度学科交叉,形成全灾种、全过程自然灾害防治技术体系。最后,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谢谢,感谢会议论坛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在“一带一路”减震…这是全球性的工作,在白院长“一带一路”项目里面其中的一部分,也是科学院里面“一带一路”专项研究计划的内容。今天汇报我从这几方面讲一下,刚才也都提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包容性发展,其中也包含了灾害性部分。
我们先看下灾害的需求,“一带一路”基本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了,但是从“一带一路”建设里面,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民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分布上,包括地震、洪水、风暴潮、海啸,再加上地质灾害,干旱等等,对于社会经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从灾害事件数量来看,灾害损失也持续在增加,灾害损失我们有一个比较,“一带一路”和世界平均来说,绝对的经济损失翻了1倍,在人员伤亡里是更多的,可能有10倍,特别是南亚洪水地区,习主席对“一带一路”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生存共同的挑战,也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同的课题,在“一带一路”里面,我们国家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的思路。
这是科学院支持国际合作的计划,现在第一期已经初步完成了,当时我们设立的对标的是仙台国际减灾框架,包括巴黎气侯协议上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对灾害的影响也是系统性的影响。希望可以通过我们这个工作开展自然灾害的调查、风险评估,能够为沿线国家减灾做出一些中国人自己的贡献。
我们要进行灾害的减灾,首先要认识灾害的规律,我们从上到下,从上,目标是从下到上的,从易损性、危险性、到风险。我们认识的过程是从上到下的,从灾害形成机理、物理过程到影响,认识这个风险后,针对灾害发生的不同时期,采取预警风险防控措施,在灾害发生前进行预测、预警,确定风险,再进行灾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在临灾阶段,我们采取一系列的灾害应急响应措施,灾后,还是有一些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的评估,最后形成完整的从理论到技术、到管理灾害全过程风险防控体系。
首先我们要认识灾害形成运动和成灾过程,灾害的形式,伴随着地球系统整个过程所出现的情况,主要是属于内外动力耦合,地球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驱动下所形成的灾害,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从这几个方面科学问题,一个是松散土体破坏机理和临界条件,二是高位能岩土体超强运动机理;三是扰动土体入渗与产流过程,四是水土耦合过程与泥石流形成机理,五是逆势流动床侵蚀与流量放大机理,我们从这个过程系统认识灾害,认识清楚后,还有一个数学表达,把它表达清楚,这样我们就通过耦合多过程动力学模型,结合前期灾害判识条件,建立一套灾害数字模拟的系统,包括了滑坡泥石流运动、堵江,还有堰塞坝溃决过程,还有洪水过程,这样我们对地表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