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藏海拔五千米的老家到海拔三千六百米的新居,生态搬迁三年多--罗达瓦一家,拥抱新生活(一线调研)
时间:2023-05-26 00:00:00来自:人民日报字号:T  T

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致贺信指出,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让西藏彻底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为了更好兼顾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2019年12月起,西藏自治区实施大规模极高海拔生态搬迁,居住在那曲市双湖县、安多县、尼玛县海拔4800米以上区域的超过3万名群众,相继搬迁至位于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的安置点。森布日距离拉萨市区60余公里,安置点内医院、学校、市场等一应俱全。

生态搬迁,彰显新理念,搬出新生活。3年多来,本报记者六上双湖县,并多次前往森布日采访,从藏族老人罗达瓦一家,深切感受到生态搬迁带给当地群众生活的巨大改变。

——编者

高原的阳光和煦温暖。搬把椅子,披件薄衣,罗达瓦坐在小院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里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老人的背后,是居住了3年多的新居——漂亮的两层黄色小楼;他的面前,山峦起伏,假如视线可以穿越群山,将会抵达数百公里外的故乡——那曲市双湖县措折羌玛乡。

“路再远,我们也要走出去。”2019年12月,罗达瓦一家离开海拔5000米的措折羌玛乡,搬迁到海拔3600米的森布日。如今,扎根在森布日的生态搬迁群众已有3万多人,融入了崭新的生活。“离开草原、牛羊,当然不舍得,但健康、便利的新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罗达瓦说。

罗达瓦的家庭账本——

一家6口人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

远处雪山绵延,近处草场已冒出嫩芽。双湖县牧场上,罗达瓦的儿媳西热措姆正在放牧。

这是今年4月,草场依旧寒意凛然。双湖地处相对贫瘠的羌塘草原,为了寻找最丰茂的水草,西热措姆赶着数千头牛羊转场,一趟放牧之路往往要走上好几天。

“你们已经搬到了森布日,为什么还要回家乡放牧?”记者问她。

“放不下放牧的生活,当然,这份工作的收入对我们家也很重要,所以一年中有几个月,我们夫妻会回到双湖,在牧业合作社干活。”望着牛羊,西热措姆满眼温柔。

2017年,她所在的措折羌玛乡成立牧业合作社,村民们将自己的牛羊入股。此后,全村的牲畜进行集中圈养和放牧,既可以提高看管效率,也尽量减轻对草场的过牧。村里的壮年轮流参与生产,年底分红。

从她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如今,虽然牧民们搬迁走了,但在过渡时期,合作社还留在双湖,继续养殖牛羊,既解决牲畜照看问题,也确保牧民在搬迁之初仍有稳定收入。

每次从森布日返回极高海拔的家乡,西热措姆都会有些不适应,头疼、胸闷。几天后,不适缓解,才能前往放牧点干活。

跟随牛羊的脚步,记者与牧民们回到放牧点的临时居所。这是一栋土石搭建的简陋小屋,不远处有一条小溪,为临时住宿的牧民提供日常用水。“赶着牛羊进入草原深处,我们要在这里住好几天,电力靠太阳能。”一位牧民介绍。

“凭借入股的牛羊和我们夫妻的劳动,我们家去年从合作社得到分红五六万元,这仍是收入中最大的一部分。”西热措姆说。

这几年,记者每次造访罗达瓦在森布日的新家时,聊起收入,老人总会一项项地算细账——除了分红,家里的收入还有草场补贴等政策性收入以及其他的劳动收入,搬迁后,一家6口人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

几个月前——2023年藏历新年后不久,记者再度去森布日拜访罗达瓦,发现这家人正在学习新的技能,让生活再上一层楼。

餐桌上摆满藏式点心、牛羊肉,西热措姆热情张罗着。“这些都是儿媳妇做的,她的手艺比以前好很多了。”罗达瓦说。

原来,安置点开办了劳动技能培训班,帮助搬迁农牧民就业。西热措姆抓住机会学习了烹饪。如今的森布日屋舍俨然,商铺林立,离家步行十分钟有一排餐馆,不仅有传统藏餐,还有川菜小馆、连锁品牌火锅店,这让西热措姆眼界大开,“多学本领,说不定以后我也能开家小饭馆,把做饭变成工作。”

罗达瓦家不远处,一家小店摆满服装饰品和零散食品百货。店主丹巴顿珠以前在家乡开过杂货铺,但销量很小,“人口密度小,加上地方偏、进价高,生意也就糊糊口。”他说,“搬到森布日可不一样了,一个月能赚几千块。人多了,东西更好卖,而且距离城市近,进货价也低。”

“从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转向城镇、工厂,身份转化需要一个过程。合作社收入和双湖县草场保护的政策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群众度过从牧民到城镇居民的过渡期。”措折羌玛乡一名随迁干部告诉记者。

罗达瓦的关节病——

搬到森布日第三年,腿再也没有痛过

2020年夏天,记者第一次来到罗达瓦的新家。刚进屋,这位老人就忍不住把记者拉到水龙头边,分享新生活的喜悦。“刚搬到新家时,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水龙头。”老人感叹,当时看着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别提多开心了”。

“这日子,之前咱也不敢想嘞。”罗达瓦回忆,1980年,他30岁的时候第一次住进房屋,也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