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宜居城市提高市民幸福感?如何推动建造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香港经验如何应用于大湾区城市群建设?
5月24日,SmartHK“推动高质量发展·香港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其中高质量城市发展分论坛关注城市发展,多位专家从交通枢纽与城市融合、城市更新、建筑业绿色化智能化等方面共同探讨了发展高质量城市的过往经验与未来趋势。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行业的积极探索下,高质量城市发展逐渐成为大湾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共同目标。香港贸易发展局服务业拓展总监张诗慧认为,近年来广东省建筑及工程以科技创新提升建筑质量和效率,而香港的建筑和工程业的专才在全球多个城市发展工程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拥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未来香港和广东省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创新,“粤港联手,加强湾区城市基础建设,体现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目标。”
以市民生活为中心打造宜居城市香港总面积2754.9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总人口733.32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谈及香港的城市发展经验,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副秘书长周绍喜表示,应用有效的土地资源是香港城市发展的特色。
最新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指出,当前全港已建设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约26700人,在九龙地区甚至高达60500人每平方公里,香港期望进一步通过规划提升集约高密度城市的宜居度,打造一个健康活力、富蓝绿资源、平等利民、独特多元的高质量发展城市。
如何打造以市民生活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市区,提高城市宜居度、提升市民满意度及幸福感?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参会专家提出了解决方案。
“香港城市发展呈带状形,以铁路沿线作为城市发展骨干,当前,港铁全长271公里,基本覆盖香港所有18个行政分区,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带动沿线的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家华介绍道,“港铁+社区”模式基于政府批准用地,由港铁承担轨道交通基建费用和融资,同时进行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发展的开发)综合规划设计并与专业开发商合作开发,最终将所产生的外部效益回馈轨道投资、建设及运营。
他强调该模式能够实现社会、政府与企业多方共赢。对居民来说,轨道交通与周边土地综合规划、社区与交通枢纽连接的完善配套能让居民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对政企而言,该模式释放土地资源潜力,带动沿线地区发展,进而弥补项目建设、维护及运营资本,确保“港铁+社区”模式长期可持续发展;对周边商业来说,港铁车站每日服务数百万乘客,人流量有利于带动港铁周边区域商业的发展。
香港机场管理局机场运行副总监方瑞文同样从交通枢纽角度出发,提出了“从城市机场到机场城市”愿景。同时,香港机场开展skycity航天城项目,集零售、餐饮和娱乐设施于一身,将推出丰富多元的一站式设施与服务以满足本地及海外旅客需求。此外,进一步连接大湾区,发挥机场的枢纽作用。
在客运方面,香港机场不断扩展快捷交通网络,为旅客提供便捷服务。今年预计将启用海天中转大楼,旅客可通过海天中转大楼封闭行车桥可直达香港国际机场,过程中无需办理香港入境和海关手续,简易便捷。
在货运方面,香港机场保持领先的温控运输货运处理,预计将新建由阿里巴巴旗下菜鸟网络牵头的高端物流中心、敦豪中亚区枢纽中心和转口邮件中心三大物流中心,发展海空联运货运码头及位于东莞的香港国际机场物流园,便于内地进出口货物运输。
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董事黄佳武则更关注如何通过设计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他在演讲中分享了城市更新改造项目香港VictoriaDockside,在该项目改造过程中,事务所采用梯田式城市森林概念,通过改造海滨公园、改造节能节水系统、设计绿植等等措施为居民提供一个全新的城市空间。
黄佳武强调重视细节设计,在该项目中事务所进行人体舒适体感调查,通过精心的通风设计,项目改造之后,虽增加建筑密度和面积,但建筑群区域内通风更佳。此外,黄佳武强调关注用户体验,事务所通过评估效果机制如技术模拟评估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用户真实反馈,从而进一步在设计方案中作出调整。
推动建造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随着政府推进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项目的实施,这两个动力引擎将会提供数十万间住房,加之相配套的道路、铁路、学校、医院等设施,未来10年到20年将会是香港建造业的黄金时代,然而,与机遇并存的是对于建造业的一系列挑战。”香港建造业议会行业发展助理总监周严工程师强调,“当前议会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建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2022年戴德梁行发布的《五大途径实现房地产气候正像》研究报告指出,据联合国估计,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在全球占比约为40%。鉴于其高耗能和高排放特点,建造业绿色化转型很大程度会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绿色智能建造技术也逐渐成为粤港城市发展的关注热点。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推行的MIC是一种以独立组装合成组件形式在工厂中生产、运送至工地,再采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