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之于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之于人类现代化进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之于人类文明,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正确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才能在新的征程上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赋予现代化新的内涵和意义
辛勤耕耘,广袤田野生机勃勃;逐梦寰宇,科技创新大潮澎湃;旅游升温,消费回暖,经济社会活力尽显……从深厚历史底蕴中走来,行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涌动着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汇聚着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
历史以醒目的刻度标记着中国发展的脚步,积淀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现代化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从“四个现代化”目标到“三步走”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化。
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爱德华多·雷加拉多认为,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不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非一日之功。”加纳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本杰明·阿那格雷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一穷二白,连日用的煤油、火柴、铁钉都称为洋油、洋火、洋钉。新时代的中国,建成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国际舆论热议的“新兴技术应用热土”“全球重要创新高地”。
改革开放初期,美国《时代》周刊在介绍中国时,不无疑惑地写道:让全球1/4的人口迅速摆脱孤立、与世界接轨,有过这样的先例吗?新时代的中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惠及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示了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实现快速发展的可能性。”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政治研究与预测中心主任安德烈·维纳格拉多夫说。
透过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长镜头,更能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非凡。
现代化始于西方,一度被等同于西方化。历史上,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寻找自身发展道路时,因复制西方现代化路径而陷入发展困境。
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更不走照搬照抄全盘西化的死路。英国政治评论员卡洛斯·马丁内斯说,中国正开展和平、可持续、公正的现代化,这是对人类集体认识的宝贵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示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
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认为,21世纪的西方社会面临多重挑战,这充分说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赋予了现代化新的内涵和意义。
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这是一条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引领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整体迈入现代化,世界上并无先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独特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