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期分析必须要深入资产负债表
我主要想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谈谈对当前一些数据变化以及未来形势变化的看法。
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而不是简单地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和四月份的数据进行解读呢?原因在于这轮复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周期性复苏有着很大的差别。三年疫情对各个经济主体、资产负债表行为模式的冲击与我们通常“由繁荣到萧条再到复苏”的传统周期调整是不同的。因此,在这轮复苏里,我们需要关注资产负债表修复的状况以及经济主体在资产负债表修复过程中各种预期和内生动力的变化状况,而不是简单地基于流量来进行分析,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三年疫情对我们社会运行的模式、资产负债表的状态,以及对于社会的心态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在进行短期经济分析时,就必须要深入到存量、深入到资产负债表来进行研究。
二、企业资产负债表: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修复分化严重
从目前社会修复和交易修复的阶段来看,5月份的数据显示当前社会修复已经完成,交易修复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上扬,但仍未完成。最重要的是,目前我们未步入到修复的第二个阶段,即在进一步交易修复的基础上出现利润修复,从而带动资产负债表修复的阶段。
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出现了非常大的分化。国有企业在一季度整体利润达到了1万多亿,同比增长12.4%,但中小企业尤其是下游端的中小企业和服务类中小企业,不但没有出现全面的交易修复,反而在社会重启过程中出现了进一步回落,利润呈现出持续的负增长。从中国人民大学、邮储、工信部联合编制的“小微指数”可以看到,“小微指数”在二月份反弹到高点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回落,三月份、四月份小微经营状况也呈现出持续性的回落。国家公布的小型企业PMI指数已经低于“荣枯线”和整体经营总额,相关一系列财务参数出现持续的恶化。
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尤其小微企业的分化非常明显。民营企业特别是房地产相关的民营企业没有出现资产负债表的改善,虽然房地产整体资金来源改变去年极度恶化的状态,渡过了最危险的时期(也就是去年底到春节全面恶化的状态),但是它的资金来源在四月份仍然呈现出负增长的状态。如果资金来源总体呈现负增长,这就表明资产负债表没有出现改善,反而正处于调整与恶化的状况中,即在开发板块和金融板块分拆之中,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存在结构性的改善,但总体状况仍相对较差。
从民营企业角度看,在大量的资金涌入国有企业、大量资助项目落地国有企业的情况下,它所产生的复苏效应并不明显。市场主体的信心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依然处于相对低迷的状况。因此,民营企业由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善,它的投资出现持续回落也是十分自然的。在四月份,民间投资增长速度从去年底的0.9%回落到现在0.4%左右的水平,这体现出我们复苏的进程以及扩张性政策尚未在根本上使民营企业在利润和资产负债表上做出改善。因此,它的预期和动能也很难出现大幅度上扬。
我们从企业整体状况的分化,资产负债表改善的分化状况中能够明确看到,目前我们政策实施力度还不足以全面启动经济复苏,政策传递速度并不是“一马平川”,而是比我们传统意义上想象的要慢。
三、居民资产负债表:中低人群收入未出现明显增加
我们要关注的第二张资产负债表是居民资产负债表。虽然居民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5.1%,实际增速3.8%,但4%左右的居民收入增长并不足以给“拉动消费的关键人群”在收入和资产负债表带来明显拉动效应。这是由于在疫情期间,很多中低人群的收入分配状况是恶化的,典型事实就是中低收入阶层占整体收入比重和占GDP比重是下降的。这也就是说,我们启动消费最为核心的载体——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没有明显增加,这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更重要的是,从宏观角度来看,3.8%的实际增长速度要明显低于4.5%的GDP增长速度。此时,国民收入分配中间便出现了一种收缩性的分配,也就是说大量资金用于投资资金,而没有用于消费资金。这是由于居民收入没有出现超国民收入,而出现了收缩性的状况。这种状况在过去三年中已经出现,它一旦出现必定会引发我们整体收入的下降,收入的下降也会引起需求的下降,进一步影响价格,再影响利润,从而产生价格下降与工资收入减少之间的正反馈体系。这种循环如果出现,对于下一步的复苏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从宏观角度来看,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过于低于GDP增长速度时,收入分配进一步偏向企业和政府会导致消费提振难以具有宏观格局上的支撑。当然,从中低收入人群来看,虽然边际人群(特别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比重和工作时日显示出上涨的状态,但引领社会消费的年轻人就业率处于持续下降的状况,这对我们相关的消费启动会产生明显的收缩效应。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农民工、年轻人的收入增长和就业情况以及资产负债表的情况。党和政府的消费政策也关注到这个点——简单的消费刺激不是我们的重点,让大水漫灌刺激消费更不是我们的选项,我们是要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基础上来进行消费的修复和扩张!所以,我们必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