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 中国经济复苏的大方向较为确定
时间:2023-05-23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经济数据。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钟正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全年看,中国经济复苏的大方向较为确定。

美欧金融风险担忧可能持续存在《21世纪》:目前,美欧银行业危机尚未完全过去,应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本次美欧金融风险?

钟正生:美国银行业危机可能已渡过“至暗时刻”,但风波尚未完全平息。2023年3月硅谷银行倒闭,直接原因在于自身特殊的经营模式,更像一个“特例”,而不是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冰山一角”。银行业危机后,美国监管政策及时响应,第一时间扑灭了风险。不过,美国中小银行风波并未完全平息,尤其4月下旬以来第一共和银行事件,引发市场对美国地区性银行的新一轮检视。整体看,在高风险银行彻底“出清”以及新一轮监管改革完成之前,围绕美国中小银行的担忧可能持续存在。

瑞信事件后,欧洲大型银行的稳健性也引发市场担忧。与美国和中国不同,欧洲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反而不如中小型银行。欧债危机后,欧洲大型银行在遭遇重创后艰难复苏,部分银行还经历了较复杂的重组和改革。但从整体看,欧洲银行业也并非“将倾之大厦”。截至2022年三季度,欧元区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关键指标显示,欧洲银行虽然开始承受压力,但其健康状况仍好于2019年、更好于2016年以前。

鉴于美欧金融体系的高度复杂性,以及新冠疫情以来宏观环境的剧烈变化,不能排除金融风险再度爆发的可能性。2008年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后,美欧金融监管明显强化,建立了更成熟的风控机制。但新冠疫情后,创纪录的高通胀和高利率,打破了美欧经济金融环境的长期稳定。在美联储自1982年以来最激进的加息过程中,美债期限利差倒挂的持续性和深度也相应创下纪录,美国各类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可能出现资产负债错配的问题。美欧央行在数量工具方面的极致运用,在新冠疫情后大幅扩表到当前的持续缩表,亦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21世纪》:未来,美欧金融可能存在哪些风险?

钟正生:一是,金融机构资产“浮亏”压力。美国经济研究局(NBER)测算,2022年一季度到2023年一季度,美国银行体系的资产市值较其面值低2.2万亿美元,所有银行资产市值下降了10%,并且大部分资产减值没有使用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对冲。二是,相对处于监管盲区的影子银行。针对在银行体系之外运作类似信用中介的“影子银行”,监管本身难度更大。由于自身存在的流动性、期限和风险错配加上高隐性杠杆,在面对资产价格下跌时,非银金融机构显得更加脆弱且更具传染性。三是,经济衰退风险向金融市场的传导。在高通胀、高利率以及银行收紧信贷的背景下,美欧经济衰退风险进一步上升,美国咨商会最新预测未来一年美国衰退的概率高达99%。鉴于银行业乃至金融业的表现与经济基本面高度挂钩,若未来美欧经济衰退程度较深,市场对于银行业相关资产的重估,亦会放大金融体系的压力。

顶层政策对制造业的支持进一步强化《21世纪》:4月经济数据已经出炉,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特征?

钟正生:整体而言,服务业的恢复性增长,以及人工智能发展带动的数字经济加速增长,都是当前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而工业经济面临阶段性需求偏弱和投资放缓迹象。正如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判断,“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

2023年4月中国经济数据受到去年同期低基数加持,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均进一步走强,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房地产、基建、制造业分项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从环比增速看,工业、消费、投资三大版块的环比均不及3月环比以及历史同期。

较为积极的因素是,中游制造业表现依然亮眼。顶层政策对制造业的支持进一步强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指明了制造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方向。2022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8.4%,在整体制造业中的占比达到40.6%。从4月已公布的行业数据来看,装备制造业仍是工业增加值的“中流砥柱”,尤其是汽车制造和电气机械的同比和两年平均增速可谓一骑绝尘,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运输设备及电子通讯行业也呈较高增速。

《21世纪》: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阶段性问题有哪些建议?

钟正生:核心的解决之策还是稳定和扩大总需求。一是,扩大民间投资。二是,提振居民消费。三是,稳定出口需求。以提振居民消费为例,一方面,可考虑适时适度打通财政补贴居民的途径。譬如结合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政策,采用不同形式,适应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和习惯,给予居民更多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应从重点群体入手,比如促进农民工向“新市民”转化,增加公共消费,同时释放私人消费的潜力。

居民商品消费增长动能还需进一步夯实《21世纪》:如何看待CPI和PPI的表现?

钟正生:今年以来,我国CPI和PPI持续低于市场预期。CPI和PPI读数偏弱,受到海外输入性因素、猪周期运行节奏和汽车价格战等因素扰动。一则,去年同期俄乌冲突升级,期间国际能源、粮食、金属价格飙升,今年其同比读数较快下行,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