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已成为重要国际货币”
2023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有明显的提速迹象。你如何评估人民币国际化目前的进展?
管涛:要评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情况,应该从政策和市场两个维度来看。
从政策维度来看,中国已经完成了人民币从非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政策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制,限制了人民币的出入境和跨境计价结算,奉行人民币非国际化政策。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币可兑换程度的提高和中国与海外经济往来的增加,这方面的限制逐步放宽。
2009年底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实际上早在2004年,我们在香港推出当地银行办理个人人民币业务试点,首次提供了正规银行清算渠道。但在2014年之前,官方文件中从未提过人民币国际化。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将表述调整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体现了更积极的政策取向。人民币国际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市场维度来看,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与日俱增。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第五大外汇储备货币、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同时也是前五名的国际支付货币。现在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央行持有人民币的外汇储备资产,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因此,从国际认可度来看,人民币现在已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难得的机遇”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的趋势是否会延续?
管涛:未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中国作为全球系统性重要的经济体和金融市场,人民币资产对外国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人民币股票和债券被纳入国际重要金融指数,外资在国内金融市场参与度逐渐提高。特别是当前美欧央行货币政策大收大放酿成的银行业动荡仍未平息,甚至可能演变为经济衰退,而中国经济运行有望独立向上。这有助于人民币资产扮演全球避风港角色,进一步发挥人民币的投资货币功能。
二是面对逆全球化浪潮,中国坚持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2020年以来,在世纪疫情持续冲击、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中美货币政策分化背景下,中国外汇市场经受住了跨境资本大进大出、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的考验,充分展现了大型开放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在此过程中,中国坚持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汇率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底气。与此同时,中国除重启部分宏观审慎措施外,没有引入新的资本外汇管制措施,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
三是与欧美疲于应付过度刺激的“后遗症”,陷入抗通胀、稳增长(就业)与防风险的“三难选择”相比,中国恪守财政货币纪律,保持了经济金融基本稳定,并为应对新挑战、新变化留下了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工具储备,这有助于为人民币信用加持。此外,由于欧美央行和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差异,人民币从此前的高息货币转变为低息货币,融资货币功能有望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弊端丛生,多极化发展趋势水滴石穿。近年来,美元潮汐效应进一步凸显了美联储难以兼顾内外均衡的两难境地,新兴经济体频频被剪羊毛,其他发达经济体也深受其害。全球范围内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美国多次将美元“武器化”的操作,以及不断膨胀的债务规模,进一步动摇了美元信用基础,增强了其他国家降低对美元过度依赖的意愿,转而加强双边或区域内的多边货币合作。最近,美国财长耶伦坦承,经济制裁或将影响美元主导地位。欧央行行长拉加德也发出警告,不应将美元和欧元的货币主导地位视作理所当然。
“人民币国际化也会带来一些风险”
在这个进程中,中国有哪些风险和收益?
管涛:首先,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就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购买国外资产和商品。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减轻对外汇储备的依赖,缓解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国际清偿能力硬约束。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机构在境外提供金融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本国金融机构会跟着本国货币一起出海,海外人民币清算行绝大部分都是在当地的中资银行。例如,当年在香港试点个人人民币业务的时候,通过市场标准遴选,中银香港成为内地和香港之间人民币的清算行。因为它是中银集团下面的机构,中国银行在内地有很多网络,中银香港在香港也有很多网络,能够为香港人民币业务参加行提供比较好的清算服务。
最后,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促进国内的金融改革和市场双向开放,倒逼我国改进跨境资本流动相关管理。例如,我国近年来逐步取消QFII额度管理,取消股票通全年的交易额度,促进了人民币资产纳入全球主要股票和债券指数。同时,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