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关键
近日,一则关于“省委书记现场教学如何招商引资”的新闻引发了关注。
在近期召开的山西全省招商引资大会上,山西省委书记蓝佛安一开场就直奔主题:“今天不说为什么要做招商引资,也不说招商引资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就说怎么做招商引资工作。”
在会上,蓝佛安具体围绕招商引资“招什么”“怎么招”“如何留”等问题,并结合各地招商实践,直接向全省干部传授方法论。
此前,山西出台了《2023年全省招商引资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完成全年招商引资项目签约1.2万亿元,在产业链培育和特色专业镇发展上取得更大突破。
山西的经济产业以煤炭为基础,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单一产业结构对山西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同时,由于煤炭资源储量的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增加,严重地阻碍山西经济发展,亟需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分析认为,此次山西对于招商引资的重视,显露出一种少有的“紧迫感”。因此,关于“山西急了”的议论也不绝于耳。
为什么急了?
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因煤而兴,也为煤所困。
作为国内最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之一,在国务院首次界定资源型城市中,山西省境内有13座资源型城市上榜,下辖一百多个县(市、区)中大都有煤炭资源分布,经过长期开采,这些地方已经接近或几乎接近“资源枯竭”。
据七普数据,山西常住人口3491.56万人,比六普3571.21万人减少了79.65万人,是全国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仅次于东北三省。
与此同时,山西的产业结构还没有改变“一煤独大”的现状,产业结构单一,创新动力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成为长期制约山西产业发展的桎梏。
据《山西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5642.59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340.40亿、13840.85亿、10461.3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5.2%、54.0%、40.8%。
山西正在朝着“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迈进,但从近几年山西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来看,以煤炭为基础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第三产业还未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王继源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2017年山西正式挂牌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之后,在转型发展上有主动性也有紧迫感,需要通过招商引资这针“催化剂”,加快推进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但事实上,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涉及面广、具有交叉性和复杂性的世界性难题。对于山西而言,伴随着资源储量的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增加,其依托资源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逐步消失,又由于过去长期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转型难度不可谓不大。
“传统产业‘量大势弱’与新兴产业‘势强力弱’并存。”2020年,在一次山西省属国企改革重组及相关情况通报会上,时任山西省国资运营公司新闻发言人贠钊曾表示,山西省属企业内部产业趋同,低水平同质发展、无序同业竞争严重。与此同时,国企整体规模效应小,缺乏行业话语权。
《2023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山西依然面临动能转换还不够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市场主体和民营经济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困难。这被认为是山西急之所在。
不过,即便改革之路困难重重,王继源认为,此时正是山西产业转型升级的好时机。
过去,山西的经济曾一度因为煤炭价格的下跌呈现出断崖式下滑,经济增速位于全国倒数,经济增长陷入困境。近两年,受国际能源上涨影响,山西经济再次“崛起”。
山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山西地区生产总值为5824.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0%,快于去年全年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1.1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10.75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742.47亿元,增长4.9%。
“形势好的时候不愿意转型,形势不好的时候无力转型”,于很多地方而言是常态。王继源说,现在山西整体发展较为平稳,在“招商引资”各要素保障上相对较好,“但是如果传统能源再经历一个下行周期,必然造成当地财政紧张,那时再谈招商就来不及了”。
不过,即便山西对产业升级转型的诉求迫切,但王继源认为,其转型任务依然相当艰巨。他说,现在山西的产业结构是根据其资源禀赋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转型无法一蹴而就,势必要经历“阵痛期”。
王继源建议,对山西而言,一方面要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延伸其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还需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现在山西的新兴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如果想要加快发展步伐,‘招商引资’不失为一个良策,既可重塑现有偏煤偏重的产业结构,还能丰富市场的微观主体,促进整个地区经济活力发展。”他说,“新兴产业单纯靠自身从零开始培育的话,进程太过缓慢,时间上已经不允许了。”
如何招商
招商具体怎么招,山西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