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挺:特别的复苏,需要特殊的对待
时间:2023-05-10 00:00:00来自: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微信公众号)字号:T  T

我国经济无疑处于疫后复苏之中。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超预期反弹至4.5%;五一黄金周期间,旅游、出行和餐饮等指标已经接近乃至超出疫情前水平。但复苏的可持续性如何?宏观政策应该继续发力,还是适度收缩?如果复苏不能持续,瓶颈究竟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是我们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通过对比以往的经济复苏,可以加深我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理解,并做出更好的研判。总的说来,本轮复苏和以往复苏相比,在外部环境和内生动力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别,目前复苏根基并不牢固,脉冲式报复性消费反弹之后,复苏势头可能会明显减弱。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还不能轻易退出,市场化方向的结构改革应该接力,提振信心和扩大对外开放是未来复苏能否持续的关键。

过去十余年的经济周期中,大规模经济复苏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在2008年雷曼危机之后,另外一次是在2015年股灾之后。与这两次复苏相比,本轮复苏在三个地方有显著差别。

第一是外部环境不一样。前面两轮复苏都是和全球经济反弹绑定在一起的。尽管各经济体复苏时间有先后,幅度也不同,但中国与全球的复苏大致是同步的。反观当下全球经济,各国复苏的起点主要取决于其疫情结束的时点。中国以外的大部分国家的防疫措施在2021年春和2022春之间已大幅放松,生产和生活快速走向正常,经济增速大幅反弹并引发通胀,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甚至引发了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最高的通胀,最终迫使其央行从2022年春季开始大幅高速的加息。受加息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美欧经济增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明显下滑。如美国GDP增速从去年三季度的3.2%下滑至今年一季度的1.1%,今年二季度很有可能降到0.5%左右。美联储快速加息之下,美国一些中型银行接连爆雷,对未来几个月的美国实体经济必然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尽管美国最近有些经济指标还不错,但下半年陷入衰退的可能性还是不低。

我国去年12月初结束动态清零政策,今年1月底初步形成群体免疫,之后经济增速开始反弹。在我国经济开始复苏时,全球经济尤其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已经处于下行通道之中。2021年我国出口增速30%,2022年7%,今年一季度0.5%,降速非常明显。外需疲软必然抑制我国经济复苏力度,下半年这个制约因素可能会更加明显。

不一样的外部环境还体现在地缘政治方面。和前两次相比,这次复苏面临着极为复杂和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我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中美关系。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之后中美关系急转直下。地缘政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对本轮复苏产生影响:

一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科技禁运变本加厉,直接影响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也直接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境内主体的制造业投资。

二是从全球供应链角度来讲,美国通过芯片法案等立法,鼓励跨国公司转移产能到到美国及其友好国家,这也会影响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新增投资。

三是地缘政治问题对我国企业家和高净值人士信心有一定冲击,间接导致他们边际降低在境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一部分人群有较高意愿加大在境外的资产配置,从而对本轮经济复苏造成一定的阻力。

本轮复苏和以往复苏的第二个显著差别是在房地产方面。房地产板块对我国GDP贡献在四分之一左右,而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远超四分之一,这是因为房地产还扮演一个极为重要的、通过信贷市场来传递宽松货币和信贷政策的作用。前面几轮复苏中,毫不夸张地说房地产是发动机和领头羊。2016~2017年的复苏中,因为货币化棚改的巨幅拉动,2016年下半年流向房地产行业的新增贷款超过银行总新增贷款的50%;而今年一季度这一比例只有6%。今年2~4月房地产市场曾有过短暂复苏,但反弹力度在4月中下旬开始快速减弱。根据中国前100个开放商的数据,今年4月份新房销售面积只有2019年的53%,而在3月份这个比例是65%。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一季度开发商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9%,而这是在去年全年下降39%基础上的萎缩。

为什么本轮房地产复苏如此艰难?

一是长期趋势使然,中国潜在经济增速下降,城市化在减速,年轻人口开始萎缩,城市住房存量经过多年高增长之后已经高企。

二是周期因素,在2015~2018年的货币化棚改中,中央直接通过印钞来刺激低线城市的住房需求,前置了很多地方的住房需求。又由于棚改资金的分配和市场需求基本无关,导致资源严重错配,大量低线城市房价在2017年之后呈现较大幅度的下跌,直接损害了当地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和对住房购置的信心。

三是限售、限购和限价等调控政策在很多大城市依然存在,城市土地供应没有跟上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热点大城市房价由于住宅供应不足而过高,抑制了合理需求,而不少低线城市住宅用地未必能合理利用。

四是在过去两年中,因为“五道红线”等在融资方面的严厉压制,大部分民营房企处于实际违约或濒临违约的境地之中,很多地方的“保交房”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民营房企信誉度大幅受损。目前多数民营房企处于业务收缩的状态,国有房企是新开工和新盘销售的主力。但之前国有房企只占市场份额的两成多,不可能在短期内填补民企留下的巨大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