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的“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1.2,高于50荣枯线。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经济学家们认为,虽然我国经济有一定下行风险,但未来一个月将保持复苏态势。
经济学家们对4月CPI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0.41%,PPI同比预测均值为-3.28%。4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预测均值为5.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21.69%。
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们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将维持宽松状态,近期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调的可能性较低。他们对4月新增贷款预测均值为15148.88亿元,社会融资总量预测均值降为2.1万亿元,M2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12.55%。
4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924,经济学家们对5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预测均值为6.83,同时,他们将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期由上月底的预测均值6.65下调至6.68。
正文
1、信心指数:5月信心指数为51.2
本期,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的“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1.2,虽然连续两个月下滑,但仍高于50荣枯线。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经济学家们认为虽然我国经济有一定下行风险,但未来一个月将保持复苏态势。
兴业证券王涵表示,未来经济将继续恢复。由于基数因素,二季度经济读数或将明显偏强。剔除基数因素,经济整体上将向正常水平进一步回归。消费或延续一季度偏强的恢复走势,特别是服务消费,居民消费潜力或明显释放;基建投资在专项债等支撑下,或仍偏强,支撑经济恢复;地产投资已过底部,或逐渐改善,考虑到地产销售滞后影响以及市场预期,地产恢复过程可能偏慢;制造业投资在政策和融资支持下,或仍偏强;出口可能面临下行压力,疫情放开后的回补效应可能减弱,美欧也继续面临衰退压力。
东方证券邵宇认为,供给端,企业复工复产逐步加快;需求端,消费需求稳步释放。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依然严峻。首先,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其次,虽然工业生产恢复加快,但利润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再次,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下行压力越来越大;此外,房地产市场低迷在短期难以扭转,居民收入增长和就业保障预期更趋谨慎。整体上,今年外部经济环境将更趋严峻,国内需求不足仍较突出,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
德勤中国许思涛表示,“五一”假期火热的消费市场体现出消费者的信心和消费能力的提升。目前,中国经济复苏强劲,这主要归功于消费者的韧性以及出口表现超过预期(尤其是在3月份)。从区域趋势来看,他预计第二季度出口增长将趋于正常。过去六个月,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出口受过度依赖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出现了严重下滑。而对于刺激消费来说,满足居民的改善型住房需求相当重要,而且房地产市场的表现会深刻影响消费者的心理。
2、物价:4月CPI同比预测均值0.41%,PPI-3.28%
经济学家们对4月CPI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0.41%,较统计局公布的3月值(0.7%)下降0.29个百分点。其中,工银国际程实给出了最高预测值0.8%,野村证券陆挺和摩根大通朱海斌给出了最低预测值0.2%。
4月PPI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3.28%,低于统计局公布的3月值(-2.5%)。调研中,该指标的预测最高值为-2.8%,来自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李文龙;最低预测值为-4%,来自民生银行温彬。
长江证券伍戈认为,展望未来,海外经济继续放缓,而国内消费和投资内生动能有限,工业品价格下行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下半年在基数效应下有望企稳。即便考虑猪价的影响,消费者物价同比也或呈类似特征。短期经济低于潜在增速的情形下,整体价格仍将低位徘徊。
银河证券许冬石表示,2023年全年物价可能低位运行,二季度物价处于低点,预计在0.5%左右,全年物价水平在0.8%左右。从工业品价格来看,PPI的基数影响更深,二季度物价水平可能低于-3%,并且3月份开启的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可能持续,物价水平将在5-6月份震荡,5月PPI可能是全年低点,6月份后将缓慢上行。
———————————————————
3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4月预测(CPI):
朱海斌:0.2%
3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4月预测(PPI):
丁爽:-3.9%
伍戈:-3.4%
———————————————————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月增速预测均值21.69%
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21.69%,较上月大幅上升(上月公布值为10.6%)。其中,最大值来自民生银行温彬的25%,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李文龙给出了最小值16.2%。
兴业银行鲁政委表示,今年以来,消费领域复苏呈现分化行情。在基数效应下,4月社零同比涨幅或进一步放大,但需更加关注餐饮与商品、限上与限下(限额以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