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智见》随著线下消费场景恢复,国内消费已进入修复通道,市场对消费复苏的进程高度关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旅游消费出现量、价不对称的复苏,市场担忧中国消费会持续出现「疤痕效应」,本文将就此作出分析对比。
消费复苏的高度和持续性备受市场关注,今年「五一」假期是疫情过后的首个长假,也是观察消费表现的重要窗口,对未来消费的走向具有指示意义。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人口流动快速恢复,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随著人口流动的恢复,旅游行业迎来较快复苏。「五一」假期中,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101%。但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五一」假期旅游人次恢复速度明显好于旅游收入的恢复情况。这或许意味著疫情过后,尽管居民出行意愿较强,但在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影响下,消费内生动力有待提升。从总量来看,疫情后消费增速降了一个台阶。23Q1的消费增速仅回到2021年的状态,消费的恢复还偏弱。
回顾历史,上世纪90年代日本就曾陷入长达十馀年的经济衰退、消费低迷中,背后原因是资产泡沫破裂带来的资产负债表衰退。1980年代货币宽松推高日本资产价格,90年代初政策收紧资产泡沫破裂。1990-2010年期间日本东京房屋价格指数最大跌幅达63%,日经225指数最大跌幅达82%。为了应对资产泡沫破裂带来的危机,日本宏观政策再度转向宽松,日本央行自1991年开始多次下调利率、增加货币投放,同时多次出台财政刺激方案,然而政策刺激下日本经济仍陷入了通缩。这是因为19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后,在资产缩水的同时,私人部门负债仍有刚性,居民和企业部门开始缓慢去杠杆,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这对经济造成长期冲击,居民收入下降和财富缩水导致日本消费长期低迷。
消费似星星之火,但也需政策呵护。当前国内居民消费修复仍偏弱,中国会成为1990年代日本吗?从财富端看,中国居民手中最重要的资产-房产价格相对趋稳,2022年以来地产政策的导向是「因城施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居民财富大幅缩水的风险较小。从收入端看,中国经济仍在修复轨道中,经济的修复也将带来居民收入的恢复。收入是消费的函数,居民收入的修复或对国内消费形成支撑。当前居民消费意愿已经有所抬升,但是相比于疫情前的水平,当前居民的消费倾向仍然偏低,这说明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仍在相对低位。综合以上,中国居民财富并未大幅缩水,经济修复也将推动居民收入提升,中国消费复苏仍有韧性,或不会陷入到类似1990年代日本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经济消费长期低迷的困境中。但疫后中国消费修复的速度偏慢、高度有限,或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以促进居民收入提升,加快消费修复的步伐。
风险提示:地产下行超预期,促消费政策效果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