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转千盘下翠微,梯田足水自然肥。棱棱石子偏当路,不放林阴六辔飞。”清代诗人陈宝琛的这首短短的七言绝句,却道出了梯田的风光之美和沿途的山路难行。
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就有一片连绵似锦、错落有致的美丽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1300多年前,哈尼族人在没有炮火、炸药的助力下,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实现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流灌溉体系,因地制宜世代发掘,缓坡开大田,陡坡开小田,在险峻的山崖间开垦出了让世人叹为观止的梯田文化景观。
因具有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个要素相生相融、相互依存的特点,以及实现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良性循环,哈尼梯田于2013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梯田文明的杰出代表。
然而,崎岖的山路却制约了元阳县的发展脚步,独特的自然地理禀赋也注定了此地不能照搬“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城市发展道路。
2011年,元阳县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既是全国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也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中信集团等央企多年的定点帮扶下,元阳县于2020年5月实现全面脱贫,并于2021年8月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下一步,元阳县计划将哈尼梯田保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再续新篇。而有着哀牢山“红玛瑙”之称的梯田红米,正是当地政府为此打造的一张美食文化新名片。
千年红米守护红河哈尼梯田巍巍哀牢,山峦叠嶂。红河南岸,梯田似锦。千年来,这片至美土地涵养了一种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的农作物——梯田红米,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农民打开了一条致富的新道路。
红米因其表皮呈深红色而得名,是人类史上最早驯化的古稻之一,哈尼族先民早在1300多年前就开始人工种植红米,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作为哈尼祖宗1300多年留下的老品种,梯田红米种植在海拔1200-1800米之间的哈尼梯田核心区,采用原生态的耕种方式,引用山泉水灌溉,属优质、绿色、环保、有机、原生态农作物。
长期以来,受山地环境制约,当地红米种植无法实现机械化管理,仍沿袭哈尼族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的习俗,依靠人工种植红米。春种秋收,从一颗种子到可供餐煮的甘粮,需要经过挖头道田、修水沟、打谷、晒谷等20道工序,红米种植都依靠哈尼族农户的双手完成,堪称农耕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梯田红米的生长期长达200天左右,比东北大米还长两个月,且一年只产一季。哈尼族人还根据红米特性和当地自然环境,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种植方式:每年插秧后,村民将鸭子放入梯田圈养,禾苗抽穗灌浆时,再将长大的鸭子赶出。在这期间,杂草、害虫都进了鸭子的肚子,转化成鸭粪,又是上好的有机肥。
梯田红米经初步测定,钙、铁、锌、硒、铜、镁、钾等微量元素含量极为丰富。特别是镁含量每100克可食部分高达150毫克,为普通大米的3-5倍,钙含量每100克可食部分达12.8毫克,是普通大米的3倍,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纤维质的含量也远远高于普通大米,富含人体所需的十八种氨基酸,含量达7.3%。人体所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中,红米中就有7种。
关于哈尼梯田红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候,由于受外族人的侵袭和自然灾害的困扰,勤劳善良的哈尼人历经艰难困苦,从广袤的大平原迁徙到哀牢山脉,在红河南岸的大山深处,开山凿石,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可是当他们准备播撒种子的时候,发现籽种在迁徙的路上丢失了,没有籽种就无法栽种。
正在为难之际,月亮告诉他们籽种在天上,太阳告诉他们要派一只狗到天上取谷种,于是在星星的陪伴下,狗到天上把谷种拴在尾巴上带了回来,哈尼人高兴地把紫红色的谷种撒在梯田里,长出的谷穗似马尾,舂出的米粒像十八岁少女红红的脸又晶又亮。为了报答狗的恩德,哈尼人在每年吃新米饭时先给狗吃。
然而,营养丰富又文化底蕴丰厚的梯田红米,却并不为大山之外的人所熟知。多年来,红米作为基础农副产品仅停留于本地消费,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规模小,工艺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提升附加值难度大。
近年来,元阳县把梯田红米发展与保护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结合起来,以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把红米产业作为全县的一项重点支柱产业来打造,实现了哈尼梯田保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双推进”“双丰收”,闯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红米产业新路子。
定点帮扶不止注入金融“活水”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始创于1998年11月,是红河州政府认定的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元阳县唯一的国有粮食企业。公司于2015年10月投建了牛角寨大米加工厂,集生产、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达90%。
近年来,公司采取“党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的经营模式,成立了元阳县哈尼梯田有机红米专业合作社,通过无偿提供红米籽种、薄膜、技术服务,并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等措施,以高于市场价收购红谷(以6-7元/公斤收购),积极引导和鼓励各族群众种植梯田红米。
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