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疟疾防控仍需外防输入
时间:2023-04-25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4月25日,“一江一河,一带一路,创建无疟世界”“一带一路”十周年世界疟疾日专题活动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会上,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表示,我国疟疾防控仍须外防输入,内防疟疾相关疾病。

陈赛娟表示,我国在控制和消除疟疾的进程中,依靠科学力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形成了众多优质产品。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为首的一批科技力量,行动扎实,技术过硬,走进非洲和东南亚等疟疾重点流行地区,助力当地疟疾控制工作,并取得显著的防控效益,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我国与各国之间人员交往日益频繁,面临着输入性疟疾病例增加的趋势,压力日益加大,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诊治与监测日益重要。”陈赛娟表示。

据陈赛娟介绍,疟疾可能导致其他致死性疾病,她和团队近期在广西、广东等地调研,发现疟疾高发地区也是地中海贫血高发区域。“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为抵抗疟原虫感染或降低恶性疟疾的严重程度,血红蛋白基因就会发生突变,导致阿尔法和贝塔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

“希望上海科技界人士在疟疾防治方面组成大科技攻关团队,形成大科技协作,为全球最终根除疟疾,发挥好上海的科技支撑作用,助推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陈赛娟表示。

据了解,疟疾俗称“瘴气病”,包括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在内的四种人体疟疾在我国均曾流行。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和肝脾肿大贫血,重症患者的症状凶险,常常导致死亡。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两次大范围的疟疾爆发流行。随着防治历程的推进,我国疟疾防控和救治能力显著提高,疾病负担大幅度降低。2016年,我国报告最后一例本地原发疟疾病例。经过70的不懈努力,我国最终在2021年顺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