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再品吴志强:感知国土空间规划的同济智慧
时间:2023-04-23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同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段存广教授兴致勃勃地告知笔者:历时八年跟踪、呕心沥血而成的吴志强院士代表性著作《国土空间规划原理》,终于得以面世并成为其出版社的文化骄傲。我在表达了对吴志强院士和同济大学出版社的热烈祝贺后,就在第一时间品读了这本经典之作。从中可以深切地感知到——足智多谋、造福人民的同济智慧。

一晃,笔者认识吴志强院士已经十分之一个世纪了,介绍人则是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吴启迪院士。那时候,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正在谋划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可行性;我是可行性报告的主笔之一。彼此,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和基础设施水平与今天的上海,是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所以,我所在的课题组首先需要论证的就是:上海如何打动国际评委;是同济智慧给了我们鼓舞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启发,如包括如何同西班牙、德国、瑞士等行家切磋交流。

吴志强院士本身就是留学德国的栋梁之才,且有在德国环柏林城市与建筑研究所的工作履历。我认识他不久,他就成为了久负盛名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后来他还出任过同济大学副校长的重要职务。他对欧洲城市治理和相关规划经验的介绍,直接丰富了我的认知;使得我不必远足就能够了解到哪些元素,是上海发展进程中需要及时加以吸收的营养。当然,作为回报:我也在和吴志强的学术交流中及时地告知东亚国家城市发展的动态。

如今《国土空间规划原理》的隆重推出,使我明白吴志强院士及其团队的规划理论贡献已经由城市、都市圈,上升到国土空间整体规划的国家级层面;在经常讲述中国故事中,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论自信。我相信此书,不久就将成为国际版权界宠儿。它系统地阐述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国土空间的评价与治理问题。同时,采用开放性的系统编码方法,按照子系统进行原理编码,既便于读者定位查阅,也有利于原理系统的未来拓展。可以说,此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读本。

吴志强院士在《国土空间规划原理》的序言中指出: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空间规划的编制影响了地方发展的崛起、国家发展的昌盛,甚至当气候变暖等成为全球共同挑战时,它也影响着人类的未来。他还介绍到:“我与团队自2018年年初就着手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原理》的编撰。这本书中总结凝练出的200多条原理,既是我对空间规划思想原理的总结,也是我在40年规划实践工作基础上对工作方法的提炼。通过这本书,我也将参与国内外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体会到的难点梳理出来,与规划师同行们分享”。同时,他还强调:“本书用人类共性的语言解释了今天的‘国土空间规划’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即按照人类的群体需求,创造人类生存载体的明天,并通过数字化技术,精准地将‘明天’刻画为图像进行传达。全书包括导论、体制与价值观篇、分级规划篇、专项规划篇、详细规划篇、感知评价篇和实施治理篇。七大篇从思想到实践,穿越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各个环节”。其彰显的特点就是:“如何从直觉的、散点的思想感悟建构系统?如何从诸多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中提升要义?如何从国家的空间治理进化到文明体系,建立起空间规划独立的学科体系?本书通过我从1982年开始研究的系统编码方法把这些原理呈现给读者”。什么是系统编码方法呢?

即在吴志强院士看来:这“原理必须是原理,不能用长篇大论来模糊其边界、充斥其内容。原理条目下有拓展阅读,包括了与该条原理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编制规范;为了更加具体、深入地解释原理,在原理条目下还设立了相关的规划实践案例,形成了‘原理+拓展阅读+案例’的内容呈现模式“。而系统是有分类的,《国土空间规划原理》就诗意般地采用了7个子系统:即“赤(R),橙(O),黄(Y),绿(G),青(T),蓝(B),紫(V)。每一条原理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编码,原理的内容就像一棵树树干上的不同叶子,并不一定具有前后排列关系,但都是枝干存活的必要条件,而每一条枝干的存活又是整棵大树存活的必要条件”。

吴志强院士对读者特别强调的是:“对原理的认识是增长的,所以编码系统未进行最后的封闭”。因此,《国土空间规划原理》选用的200多条原理是——“作者在500多条工作笔记中遴选出的一部分。只有系统,才有学科的历史性架构;只有开放成长,才有学科明日的生命活力”。在他看来,国土空间规划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坚持新发展理念,走以生态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对规划有真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一切从实效出发,使规划‘能用、管用、好用’。最重要的还有建立空间规划的法治制度;人民不仅是被服务的对象,更是空间规划的主人;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从自上而下的单线,走向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模式,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让我感到亲切的是:《国土空间规划原理》中,吴志强院士遴选的案例针对性强、剖析透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中,不少城市空间我也曾系统地加以调研,只是我相对而言偏重人口迁移、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联性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