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调整怎么看?速览8位重磅嘉宾共聚格隆汇集结令的精彩观点
时间:2023-04-23 00:00:00来自:格隆汇字号:T  T

近期,AI行情可谓一天飞入云霄、一天坠入冰河的极致对比,市场情绪大起大落,导致投资者把握行情的难度加剧。

尽管短期有所退潮,但AI作为新时代的技术变革趋势,其产业进展和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推动主线演绎。投资者们需要像大模型一样不断学习进化,迭代自己对行业的认知,从而在本轮AI投资机遇中站上潮头,取得良好收益。

本周末,格隆汇联合兴业证券、国盛证券、国海证券、华西证券、开源证券5大券商的7位知名首席分析师,以及AI+信创、大模型、机器人、云计算、电子、医疗,金融等8家知名企业高管和一线产业专家,隆重推出主题为《格隆汇集结令·智辩Ⅰ:AI×新时代,千行百业谁是超级主角?——16位重磅嘉宾探讨2023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与技术应用大机遇》的精彩直播分享,为各位投资者带来AI行业的全解全析。以下是8位重磅嘉宾在本期活动周六场的精彩分享及内容概要,欢迎速览分享并锁定明天精彩直播。

周六下午,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格隆汇研究院负责人陈敏超先生代表格隆汇致辞,同时向各界对本次活动的支持表达感谢。

随后,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带来主题为《"数字经济":如果畏惧高山,哪里还有洼地?》的直播。张启尧介绍,即使基金一季度加仓了TMT,但整体的仓位仍然没有到一个非常过热或明显超配的位置。

当前,整个TMT或数字经济有点像一个底部的顶部,从中长期来看,这个板块远远没有到泡沫崩溃的阶段,产业趋势、政策等都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短期的动荡对于整个板块行情的持续性反而更有利。

张启尧认为,"数字经济"是内部"五朵金花"(信创、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半导体、运营商)的轮动和切换,虽然阶段性会有局部"过热",但依然可以找到有相对性价比的方向。因此在"数字经济"中,投资者不仅要判断大的产业趋势和主线方向,更有意义的是,做好板块内部的择时轮动以及细分行业比较。

国盛证券研究所计算机首席刘高畅直播的主题为《AI超级时代:超越互联网》。直播中,刘高畅认为,这次AI产业的进展,超越了所有人的认知,包括技术进化的速度,包括它从0到1,并衔接从1到N的过程,然后又很快产生商业化的价值。这个演变从历史来看最值得借鉴的应该是1999年互联网的变革,因为他们同样都拥有一种颠覆作用,同时改变整个社会的生态,而且同样在产业的早期变革是巨大的,所以目前还很难找到能在未来二三十年活的最好的企业。

刘高畅还复盘了海内外新技术发展的情况:1)新技术萌发的早期,由于变化太大也太快,无法彻底看清未来情况,此时资金倾向于选择当期可能性最大(瞄准胜率)、空间最大(瞄准赔率)的方向。

2)依旧由于变化过于剧烈无法彻底看清情况,市场在炒作过程中可能会选择错误的标的(或者说事后发现逻辑无法兑现的标的),但是科技革命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毋庸置疑,而这种错误本质是市场情绪高涨、四面扩散的必然结果,亦是大Beta的验证。

3)由于科技革命带来的极大的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寻找空间足够大、具备海外映射对标,并且公司禀赋能够推演出优秀逻辑的公司,为当下重要的选股方式。

4)公司战略清晰且积极拥抱,执行力强的公司无论是产业还是资本都会奖励,参考互联网早期的阿里、腾讯、百度。

润和软件战略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孙猛直播的主题为《以AI技术驱动信创在行业的快速落地》。直播中,孙猛介绍了公司在国产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布局。

优必选科技副总裁、人形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付春江博士直播的主题为《大模型重塑人形机器人能力边界》。直播中,付春江介绍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进程、目前的技术困境以及AI的发展给行业带来的机遇。

付春江认为,以大模型为基础的通用人工智能和以人形机器人为基础的通用机器人,是全球两条最火热的赛道,而人形机器人和通用人工智能的双向发展也会形成正向反馈。

目前,可以看到三个清晰的趋势:1)人形机器人赋予通用人工智能"物理载体"。通用人工智能的交互模态是超越文本的,而人形机器人使其具备文本之外的感知世界能力。

2)打破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很多在物理世界的产业可以融入到未来的虚实结合平台上,这个产业的产值和想象力远超过互联网。

3)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机器人实现自然语言交互。目前,即使是GPT3.5和GPT4等大模型,在垂直领域中的应用仍然需要进一步场景化和优化。

付春江总结,通用人形机器人最主要的技术要点有两个,一个是机器人的大脑,一个是机器人的本体。其中,本体最大的难点是在更高功率密度的驱动器;大脑的难度就在于通用人工智能,这也是人形机器人能力的天花板。

金山云资本市场部主管田博直播的主题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中国云计算厂商的机遇》。直播中,田博介绍了中国云行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以及AIGC的发展给云服务商带来的机遇。

田博认为,中国云行业有两大特点:1)市场足够大、个性化需求足够多,不存在"赢家通吃";2)数字化、付费习惯和云化互相交织、同步推进,因而爬坡期长,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