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近日,2023中国管理科学大会暨第八届管理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大会表彰了第八届管理科学奖的获奖单位和个人。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参加会议并荣获管理科学奖——特殊贡献奖。该奖项旨在表彰他在40多年企业管理生涯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企业研究和教育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会议期间,宋志平以“管理也是硬道理”为题作主旨演讲,他从企业加强管理的意义、企业管理需要重视的工作、迎接中国管理新时代三方面进行了分享。
在宋志平看来,实现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等战略目标、打造专精特新和世界一流企业、加强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管理都是基础。
宋志平指出,当下企业管理有几项工作需要特别重视。一是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的合规性;二是加强战略管理,做强主营主业;三是做有效的创新,提高创新的质量;四是推行精细管理,重视方法论;五是提倡四大精神,提高团队素质;六是防范经营风险,追求稳健成长。
新时代加强管理具有三重意义
从工业革命开始,尤其是20世纪的100年间,可谓是一个管理时代,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不仅诞生了,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到了新经济时代,管理有哪些新意义,应当重视哪些工作,如何迎接中国管理的新时代?
宋志平开门见山,点明新时代加强管理有三重意义。
一是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管理是基础。
党的二十大明确我国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不光提出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还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宋志平表示,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管理是基础。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没有管理的硬功夫是做不到的,所以管理对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还是要起到基础作用。
二是打造专精特新和世界一流企业,管理是基础。
宋志平关注到,二十大报告对于企业发展也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指的是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和治理现代。二是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专精特新指的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无论是做世界一流,还是做专精特新,管理都是必须的,要想把产品做到卓越,管理是基础。
“之前我去宁德时代调研了解到,宁德时代电池做得好,技术很过关,但是它的核心优势是‘极限制造’这套管理模式,把产品缺陷率控制在十亿分之一,几乎零缺陷,这样能保证那么大规模生产中的产品质量。”宋志平回忆他调研过的几家中国代表性企业。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海尔的管理也是世界一流的,只有一流的管理才有一流的产品;格力的“格力模式”做得也非常好;潍柴动力的柴油机本体热效率超过52%,打破世界记录,除了技术之外,还有工匠精神和“WOS”管理模式。在其看来,要想做到这些,管理还是基础。
三是从企业经营和自身发展来看,管理也是基础。
宋志平强调,做好企业有几件事很重要:第一件事是把产品做出来;第二件事是能量产、规模性地生产;第三件事是合格率要提高;第四件事是成本降下来;第五件事是把产品卖出去,做好服务。这么一系列的工作里,其实管理都是基础。
“即使今天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科技时代、一个新经济时代,管理还是基本功,还是看家本事。如果一个企业管理做不好,谈不上专精特新,更谈不上世界一流,甚至可能也难以为继。”宋志平说。
企业管理需要特别重视六大工作
宋志平坦言,在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的四年间,他去了上百家上市公司,也去了不少独角兽企业,看到了一些问题。在其看来,企业管理有六项工作需要特别重视:
一是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的合规性。
世界一流企业有四个特性: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宋志平特别强调“治理现代”的重要性:“治理实际上是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决策层和执行层行权的规则。公司的独立性是什么?大股东怎么对待公司的独立性,如何做到三分开、两独立,这些都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宋志平建议,在治理上,上市公司要建立良好的治理文化,尤其是提高公司的合规性。A股上市公司现有5100多家,去年前三季度境内市场上市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占到我国GDP的60%,超过半壁江山。证监会去年出台了《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出新要求、新目标。
宋志平表示,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既要靠外部监督,还要靠内部制衡。内部制衡就是董事会,包括董事会里的独董。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董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含独董)应当占多数,这就是为了强化公司治理,是公司稳健发展的前提。
二是加强战略管理,做强主营主业。
宋志平关注到,这些年上市公司出现问题,除了违法乱纪以外,大部分是出在偏离主业、盲目扩张、不聚焦主营主业上。从战略角度来讲,业务发展的道路可以分为专业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