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的一条生产线上,工人正在忙碌地加紧生产玻璃。
连续两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人均GDP超越北上广,稳居全国第一。
日前,鄂尔多斯统计局发布信息称,2022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5613.44亿元,年末常住人口220.07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6908元。
业内专家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依托丰富的煤炭、稀土、天然气、铁矿等自然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内蒙古地区最具经济实力和活力的区域。得益于此,当地政府持续不断加大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社会保障等民生和社会领域投入,与之相关的产业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专家也指出,作为典型的资源城市,鄂尔多斯主要依赖资源的开发,在短期内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在经济新常态和动能转化下,鄂尔多斯市的发展应该未雨绸缪,形成规避“资源诅咒”的多产业支撑的多元化发展合理格局,避免陷入“富饶的贫困”陷阱。
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
鄂尔多斯2022年人均GDP水平不仅超越了北上广,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
继2021年鄂尔多斯的人均GDP超过21万元后,2022年更是高歌猛进,达到了25万元。
日前,鄂尔多斯市统计局发布信息称,2022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5613.44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5.4%;年末常住人口220.07万人,同比增加3.23万人。由此计算,2022年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6908元,同比增长4.4%,按照2022年人民币平均汇率1美元兑6.7261元人民币折算为38196美元。
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上海、广州的人均GDP分别是19.03万元、17.99万元、15万元。全国人均GDP为85698元。
由此计算,鄂尔多斯2022年人均GDP水平不仅超越了北上广,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
“鄂尔多斯的支柱产业是煤炭,而去年煤炭行情较好,尤其是夏季干旱导致水电发电量低,煤电主导下煤炭价格水涨船高,煤价带动鄂尔多斯人均GDP的提升。”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向记者表示,煤价对当地经济产生积极影响,鄂尔多斯地方财政实力增强,老百姓生活水平提升显著。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认为,鄂尔多斯人均GDP超越北上广的原因主要是鄂尔多斯属于能源富集区且人口较少,近年来的能源价格上涨,以及区域内强大的能源产能、能源产业链的拉动效应所致。
“除了人口基数少,拥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和黄金等矿产资源之外,鄂尔多斯近些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动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研究员叶振宇指出。
诚如上述专家表示,作为资源型城市,近些年来,鄂尔多斯市依托丰富的煤炭、稀土、天然气、铁矿等自然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内蒙古地区最具经济实力和活力的区域。
数据显示,鄂尔多斯已探明的煤炭、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6和1/3。自2021年全国煤炭能源供需紧张以来,鄂尔多斯以一市之力保障全国18个省区市“燃煤”之急。2022年,鄂尔多斯又与全国25个省区市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完成全国25个省区市和区内10个盟市6.96亿吨煤炭保供任务;生产天然气295.3亿立方米。
富民与强市
人均GDP全国第一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这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鄂尔多斯市,进一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除了人均GDP外,外界还比较关注鄂尔多斯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显示,2022年,鄂尔多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03元,同比增长5.8%。同期,北京、上海、广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7415元、76849元、79610元,全国平均水平是36883元。
由此来看,鄂尔多斯的人均GDP虽然超越北上广,占据全国首位,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明显不及北上广,两者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这一差距表明当地的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还主要依靠能源矿产等原材料开采与输出,而能够带来较高附加值的加工业与综合服务业
还比较欠缺,自然导致当地人均收入水平无法随着人均GDP同步提升和实现较快增长,无论是对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还是第三产业与社会事业的发展而言都是一个欠缺。”柏文喜表示。
叶振宇也认为,鄂尔多斯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明显的反差,主要与当地的经济结构有关系,鄂尔多斯资源性的产业性质主要是由央企国企主导,因此,政府相对来说比较富裕,但是对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作用相对较小。
“人均GDP全国第一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这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鄂尔多斯市,进一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叶振宇表示,鄂尔多斯得益于较高的人均GDP,当地财政实力雄厚,因此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当地政府也将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