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大税种国内增值税近年来改革动作频频,今年亦不例外,备受市场关注。
根据《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下称“预算报告”),今年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其中要推进增值税制度改革,畅通抵扣链条,优化留抵退税制度设计。
为何要畅通增值税抵扣链条?未来这方面可能有哪些改革方向?去年约2.4万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落地之后,今年留抵退税制度又将如何进一步优化?
抵扣范围有望继续扩大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它在道道征税的基础上通过抵扣机制避免重复征税,体现了增值税的中性原则,避免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
目前国内增值税是中国第一大税种。去年尽管受大规模留抵退税影响,国内增值税收入降至约4.9万亿元,但今年随着经济恢复以及留抵退税减收影响减小等,预算报告预计今年国内增值税收入规模重回6万亿元以上,预计约6.7万亿元。
自1994年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扩大,比如2016年营业税改增值税全面推开后,货物和劳务统一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消除了重复征税、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等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不动产、国内旅客运输服务也先后纳入到增值税进项抵扣范围,抵扣链条进一步畅通。
“虽然中国在2016年完成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增值税抵扣链条已经基本畅通,但部分环节依然存在抵扣链条不完善的现象。”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田志伟告诉第一财经。
目前业内反映较多的,是一些生产经营相关的进项税额没有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其中银行贷款利息支出的进项税额没有纳入抵扣范围最受关注。
田志伟表示,中国金融业中的贷款利息不允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允许在下游进行抵扣。对于企业购买的贷款服务来说,不能抵扣的进项税款可能会被一定程度转嫁给该企业,从而造成重复征税现象,而贷款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部门受到的影响更大。
他表示,根据《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2021年企事业单位贷款金额120.5万亿。即使按照5%的贷款利率,这也意味着非金融企业要支付6万亿的贷款利息,由于贷款利息不能抵扣进项税,这大约增加了企业3600亿元的增值税成本。即贷款利息不能抵扣的政策增加了我国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建议未来应允许贷款利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不仅能够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减少重复征税现象,而且能够减轻企业的贷款成本,降低企业财务负担,增加企业利润,有利于刺激实体经济发展。”田志伟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曾告诉第一财经,完善增值税抵扣制度的影响,不亚于税率降低。目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较高,可以考虑将贷款利息支出纳入增值税的进项抵扣范围。
普华永道中国行业发展与税务战略主管合伙人李军注意到,正在立法中的增值税法草案,将“不直接用于消费”的餐饮服务、居民日常服务和娱乐服务纳入了增值税进项抵扣范围,进一步畅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
李军告诉第一财经,目前企业不管直接还是间接用于消费,餐饮服务、居民日常服务和娱乐服务都不能纳入增值税进项抵扣范围。这对一些企业会造成一些抵扣不畅的问题,比如像会展服务企业外购餐饮服务来转售,也不能抵扣。
“而这次增值税法草案一大变化在于,企业不直接用于消费的上述服务进项税额允许抵扣。这在未来更多企业、更多业务场景就可以开具及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也有利于增值税抵扣链条的进一步畅通。”李军说。
另外,业内专家也认为,一些差额征税、加计抵减等税收优惠政策,也会导致抵扣机制不畅,影响增值税中性、公平。当然,这些政策也减轻了一些行业税收负担。
田志伟表示,目前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给予的进行税额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和部分项目差额征税优惠政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增加了企业的税收遵从成本以及税收机关的税收管理成本,而且还给非法企业可乘之机,容易滋生增值税的偷逃税问题。
“建议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到期后不应继续实行。这能够减少增值税对经济行为的扭曲,更好的发挥好增值税税收中性的优势,而且能够防止非法企业利用加计抵减进行偷税或逃税。从短期来看,这虽然会加重部分企业的增值税税收负担,但长期来看,增值税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有限,企业可以通过税负转嫁等方式重新找到自身的利润均衡点。”田志伟说。
留抵退税如何优化
在畅通增值税抵扣链条中,增值税留抵退税也是一大要点。增值税实行链条抵扣机制,以纳税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进项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当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会形成留抵税额。
为了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帮助企业纾困,2022年中国实施力度空前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对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部分行业退还存量留抵税额,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这使得约2.4万亿元留抵退税款退还到纳税人账户中,成为稳定宏观经济的关键一招。
这也是2018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