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巨人",拒绝卡脖子
时间:2023-03-09 00:00:00来自:中国新闻周刊字号:T  T

“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在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程家村的一条窄路尽头,隐藏着一家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在减震器活塞杆细分产业,宁波培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小巨人”。

一排蓝色三层小楼前,常年竖立着五个国家的旗帜。培源的冠军产品“汽车减震器活塞杆”占据国内市场近四成的份额,远销欧美、中东、日韩及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上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管理学专家赫尔曼·西蒙提出了“隐形冠军”的概念。那些企业的产品隐藏在价值链背后,消费者难以从终端商品或服务中辨别出它们的存在,例如至关重要的元器件。这些企业或许规模不大,名声不显,但在细分领域足够专精,拥有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已经逐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业一再被诟病“大而不强”。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则是中国制造业突围的重要路径。截至目前,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内已遴选七批次制造业单项冠军,共计1187家。从地域分布上看,浙江是上榜企业最多的省份,其次是山东、江苏、广东。从行业分布看,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通用设备制造业是上榜企业最多的行业,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等行业。

“苏州、宁波等老牌制造强市孕育出很多这样低调的单项冠军企业。”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企业不仅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样本,更是引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靠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仅有大企业是不够的”

“以为只有芯片会被卡脖子?”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财务总监李辰举起手机说,电子屏幕使用的光学模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日韩所垄断,直到2010年前后,国产产品才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布局细分领域,成为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的一流企业。“那时国内材料研发相对落后,只能跟随。”李辰回忆说,技术上,日韩垄断企业不断加高专利壁垒;设备上,国内也无法实现自主化,国内企业想做光学膜生意,只能从日、德等国进口设备,且一套设备只能生产定向功能膜,这就形成了“产品类型越多、进口设备越多”的局面,很快造成产能过剩,而高端功能膜仍需进口,利润都让设备厂商和垄断企业赚走了。

这只是中国制造企业长期“三低一弱”的缩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弱品牌”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

“仅有大企业是不够的,还要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会议上提出。同年9月,工信部发布了《“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提出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赫尔曼·西蒙在《隐形冠军》中也提到,社会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注意力常被大企业带走,但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在细分领域掌握话语权的反而是众多中小企业。

在宁波培源股份的工厂里,机器人正在批量生产机器。很难想象,在1990年创立之初,培源还只是一家给摩托车做配套的小工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创始人嗅到了汽车产业壮大带来的商机,果断将业务重心转向汽车减震器配件,将相对“小众”的减震器活塞杆作为主营业务,这一选择促成了培源日后“行业龙头”的地位。

相比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底子薄,转型升级困难。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邬爱其曾分析,对中小微企业而言,在某个细分领域长期耕耘,并最终拥有话语权,不失为一条理想的跃迁之路。

“不论汽车怎么升级,减震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宁波培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培君回忆,1998年培源正式进入活塞杆领域时,减震器零部件制造市场还是外资企业的天下。

“从某种程度上说,减震器活塞杆优劣,直接影响着汽车安全性和舒适性。”俞培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2006年,韩国大宇汽车到昆山组建工厂,寻找活塞杆供应商时,找到了培源。俞培君回忆,韩国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为此公司陆续添置了800万元的设备,占当时年产值的近1/3,同时还邀请了韩国专家来做技术培训。

时隔半年,培源产品达到了韩国客户的要求,在业内名气骤增,逐渐赢得宝马、奔驰等车企的采购订单,为提高产品质量,从2016年开始,公司又投入1个多亿建设自动化车间,将单一产品的生产效率从原来的两三天提速到只要4个小时。2021年,培源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前列,成为第六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从政策体系上,目前形成了以全国中小企业为对象的梯度培育体系。底层是数量最多的“专精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