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不能总和周末"组CP"
时间:2023-03-09 00:00:00来自:央视字号:T  T

“代表建议取消调休制度”“建议延长春节假期至9天”“建议调整双休日试点隔周三休”“建议每周单休月末连休5天”……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节假日制度的话题接连引发热议。

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家就会盼着节假日到来。可一提到放假,很多人就会皱起眉头。

放假一时爽,节后累断肠

节假日通常是集中出游的高峰,景区“人从众”,出游很“堵人”。消费是拉动了,人也给累垮了,严重影响了大家休假的心情。

还有一种痛苦叫调休:为了凑出小长假,节假日的前一个周末和后一个周末往往会有调休安排,导致劳动者连续长时间工作,得不到有效的休息。难怪有人吐槽,“调休调休,从来没有增加休假的时间,只是把假期集中起来使用”。

吐槽调休的背后,还有想增加法定节假日的诉求。如果把一些节假日时间延长,就可以不用拼拼凑凑。

再或者,拉一些传统节日进入法定节假日的队伍,可以解决假日少的问题。放眼望去,现有的法定节假日中包括了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等。有民众呼吁,把中元节、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等有传统意涵的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

说好的带薪休假制度,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规章,但一些企业执行起来却“黑不提白不提”,总想克扣假期,盘算糊弄过关。弄得员工无奈,只能寄希望于法定节假日出游。

“真的让大家好好地休息一场”

复杂的休假状况交织在一起,让大众对休假话题高度关注。“节假日放假安排是否还有可优化之处”“调休是否可以取消”等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

视频网站UP主“阿琳说-”一直关注休假制度话题。她制作的科普短视频《为什么越休息越累?从中国节假日简史&心理学知识告诉你如何正确休息!》,对休假制度中需要完善之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今年的春节放7天假,4天是周末,还要调休。这种“工七休七”被很多人吐槽,这种状况该如何破解?

调休最让人别扭的当属春节假期。春节作为传统节日,本该是在忙碌了一整年后,让家庭团圆、个人得到休整。可“工七休七”却让大部分人的工作计划与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与实际初衷背道而驰。

从宏观大局的角度来看,把短假拼长的目的是让大家有时间、有精力去休息和消费,或者是有机会出门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不影响实际工作总量的基础上还能促进消费。

然而目前人们的工作节奏与强度,和调休方案设计时的情况已截然不同,沿用原有的制度只会导致大家越休越累。建议真正提供实打实的政策,把法定假期适当延长,将假日实实在在给到大家。

调休可以把我们分散的假期集中,但也会让人玩得很闹心。弹性休假、错峰休假能不能解决调休后遗症?

弹性、错峰都是好的政策工具,可以降低公众集中出行的压力,缓解交通拥堵、旅游拥挤、物价上涨、收费乱象等问题,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自主权。

其实这些概念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然而。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即便有这样的政策,却很少有见到实际落地的。在现实生活中,反而更多的是年假被克扣、调休迟迟不被批准。这些需要有关部门重视起来。如何平衡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地区的休息权利,也需要尽快出台政策。

调休能把休假的时间和空间拉长的效果有多大?该如何优化?

咱们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主要就是春节和国庆节分别安排7天,元旦、清明、劳动节、端午、中秋则安排3至5天的短假。这样看上去好像林林总总有接近30天的休假,可是以2023年为例,如果你去除原本的周六日和需要补班的调休,2023年实际放假仅10天(未包括元旦)。

优化空间以总长度与密度有关。首先建议增加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真的让大家好好地休息一场;另外建议法定节假日可保留,如不需要的长假天数在后续财年内可计提;最后还是那个建议,别整调休了。

网上对于更多传统节日加入法定节假日有一定呼声。你怎么看?

其实很多传统节日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非常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尊重的,所以网上对于它们加入法定节假日的呼声一直存在,也有人大代表提出过相关建议。

然而对于不同节日,不同地区是有着不同重视水平的,而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也完全不一样,如何进行传统节日的选择,也会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我认为将这些传统节日加入法定节假日的可能性绝对不是零。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抱“零工经济”,但一些企业为了降低雇佣成本,把长期使用或合作的劳动者划为非正式工,损害了劳动者带薪休假等权益。你有什么建议?

“零工经济”解决了一部分的就业问题,并且使得企业更加广泛地使用劳动力。未来零工劳动者会越来越多。

对这部分人,应该给予休假保障。然而,一些企业并不把劳务提供者当作是公司雇员,从而逃避了以往传统公司应当为正式员工所承担的社会保护责任,就更别提休假了。

我建议,尽快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法律制度与政策体系。比如,在用工上,在线平台应该主动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保障零工劳动者与全职员工一样享受带薪休假,这样可以让更多人参与“零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